電視臺的節目製作人是怎麼看的。央視的記者們得知了虎子的遭遇之後,把它完整、細緻地敘述出來。然而,在關於應該如何看待虎子的問題上,他們則顯得猶豫不決,沒有能力做判斷的樣子。這大概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相關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不足。不過,人家畢竟是中央電視臺的,自己不懂的東西可以問專家嘛。於是,他們向有關的“專家”進行請教。在片子中,主持人介紹說,記者在製作這期節目的時候諮詢了有關專家(筆者猜測是心理學專家)。專家說,虎子這樣的情況,如果不是生理問題,那就很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叫性倒錯。他們在生理上是一種性別,在心理上又是另外一種性別。
我們看到,央視節目對虎子的評價是,他是一個病人,一個有著心理疾病的人,這個病叫做性倒錯。那麼,央視的這種態度會起到什麼作用呢?他們相當於把虎子從一個陷阱中解救出來,之後又把他推入另一個陷阱之中。這樣說的理由何在呢?我們知道,虎子接觸央視的人員之前,他覺得自己特別髒,給家人和社會帶來了汙染。這實際上是文化規範在虎子身上的一種具體表現。而在他接觸央視的人之後,他被告知,自己的性格、行為,是一種疾病。因此,虎子不會再覺得自己髒,而是覺得自己不正常,需要治療、矯正。也就是說,虎子的焦慮感並未消除,只是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焦慮感,都是外部世界強加在他身上的。
那麼,央視的觀點是否正確,或者說那位“專家”的觀點是否正確呢?性倒錯是否真是一種疾病呢?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實際上,“性倒錯”一詞是西方學者發明的,它是一個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上的名詞。當初,心理學家用它來描述,生理上是一種性別,而心理上又是另外一種性別的人群。但是,關於為什麼把這種現象叫做心理疾病,心理學家們卻沒有給出任何令人信服的道理。他們不過是認為,他們的表現與常人不同,所以他們患有心理疾病。儘管這樣,這種心理學觀點卻在西方社會流行很長時間。整個社會開始把他們當成病人(不正常的人)看待。當代,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屏棄這種觀點,把這類人稱為跨性別人群,認為他們不過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並不需要治療。
而在中國,我們的中央電視臺卻採用了早已過時的觀點來評價跨性別人群,再加上它本身的傳媒優勢地位,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它教導人們知道,性倒錯是一種疾病,應該進行治療。實際上,這仍舊是對跨性別人群做出否定的判斷,不利於他們在社會中正常的生活。這種情況與同性戀者所遇到的遭遇類似。我們知道,許多同性戀者認為自己的情況屬於疾病,想要得到治療。異性戀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這樣的觀念。這實際上都是受到了過時的心理學(或精神病學)觀念的影響。
可以追問的是,心理學(或精神病學)為什麼要把跨性別人群確定為心理疾病呢?這實際上是為了迎合文化規範的需要。我們知道,文化規範認為,男人應該像男人;女人應該像女人。因此,心理學為了迎合這種文化規範,自然要對違規者做出否定的評價,進而把他們劃歸入病態。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跨性別人群本身,而是要挑戰那個過時的文化規範,並把它稍加改變。那就是,男人既可以像男人,也可以像女人;女人既可以像女人,又可以像男人。這有什麼不好嗎?
我記得,幾天前,我乘地鐵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奇特的廣告牌,是為某款手機做的廣告。它的廣告內容比較奇特,是一位男子,同一個人扮演好幾個角色,包括年輕男子、老年男人、青春少女和中年婦女等。大概是為了表示這款手機受到各個年齡層次的人歡迎。我就覺得這個做廣告的男人挺有趣的,並不因為他扮演了女人,而覺得有什麼不好。實際上,世界應該是豐富多采的,人完全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最後,性倒錯一詞還能說明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男”和“女”兩個字可以說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而處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那部分人呢?他們應該受到怎樣的稱呼呢?我們的文字中,除了辱罵性的詞語(比如娘娘腔等)之外,幾乎沒有專門給這群人準備的稱謂。於是,當人們遇到這群人時,便不知道如何稱呼他們了。央視的記者也遇到了同樣的尷尬。於是,他們請教相關專家,詢問專家應該如何稱呼這群人。這說明,跨性別人群從一出生開始,就沒有被社會安排一個合法的地位。因為嬰兒一出生,人們會把它叫做男或女,而沒有第三種稱謂。這實際上是對少數人的歧視和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