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遠;從都江堰、青羊宮這樣的活化石,可以知其傳承;從武侯祠、杜甫草堂,可以見其古雅;從司馬相如的撫琴臺、薛濤的望江樓可以遙想其浪漫情操;甚至曾經浣洗蜀錦的浣花溪、至今儲存舍利子的大慈寺都流淌著文脈的芳香!也許中原人會小看這裡偏安的小氣候和混亂的文化收藏,但本地人卻一件件視若珍寶!文化的積澱往往是這樣,彷彿旋渦的滌盪,那些地處文化中心的紛爭,常常隨著改朝換代的匆忙,將文明悉數踐踏;而邊遠地區的人們卻揀到了些碎片,並用心收藏起來。就像雲南邊遠山區的小鎮,常常保有中原古風一樣;文化旋渦的邊緣,反而留存完整的痕跡。具有厚重文化積澱的成都,並不滿足於自己的擁有。消費時代的文化,常常是要為經濟服務的。於是人們翻新了“芙蓉城”、“錦官城”這樣的稱謂;比如說,“東方伊甸園”的提法,更加洋氣;而“第四城”的封號也別具蠱惑力。雖然阿彌對於“伊甸園”不大感冒,但不管怎麼說,“第四城”如果能夠穩穩地落到這裡,等於將成都直接推到了北京、上海、廣州的位置!倒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第四城”是一本雜誌慷慨奉送給成都的文化頭銜。在20世紀末,沒有哪一本雜誌能夠像這本雜誌那樣影響了中國人的話語。它為無助的20世紀70年代界定價值,也為彷徨的成都指明瞭方向—成為中國的第四城!從地理方位上看,西部客觀上需要一個代表性的城市。當年,成都與重慶、西安爭當西部開發橋頭堡的話題搞得沸沸揚揚。從經濟增量和城市的突發規模來講,重慶眼看就形成了特大城市的輪廓;但共享一脈相承的巴蜀文化,重慶很難在歸納和提升上拔得頭籌,通常的理解是,火鍋這樣的東西,也只有到成都才登上大雅之堂!所以成都贏重慶,贏在文化的品位上。西安在文化上是中華正統,但資源的貧瘠,總是拖著後腿;比如說缺水,這個純資源指標足以影響到人們對於生活文化的乏味聯想。成都就是這樣的上天寵兒,在地理人文的富足地徜徉著溫柔的步履;直到好事者發現,這裡是中國的第四城呀!成都仍然在騎牆地尋找著自己的形象定位。
第四城,無論從經濟上的投資指向性,還是生活文化的引領性,甚至從傳統觀念中“四方為大”的神秘暗示,都凸顯著這個城市的地位和影響力!但自從丟擲這個概念開始,有多少發生的東西未被別人瞭解、有多少將要發生的東西可以跟別人分享?這樣的問題是姜燦和阿彌想著力探討和推動的。
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第九章 戒(10)
()免費電子書下載
阿彌的意見是:“成都應該大氣一點,要做就做幾個真正有影響的大專案!”
姜燦關心的是如何大氣?
“現在的流行文化中,時尚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一箇中心城市,應該是一個時尚的發源地。成都現在的狀況,在時尚方面是不及格的,怎麼創造時尚、引領流行呢?星巴克沒有、宜家沒來、星期五餐廳沒來、LV專賣店沒有,甚至一個像樣的音樂廳、劇場都沒有!仍是一個二流城市的面貌。”
姜燦說:“那也未必,你不能完全以外來的東西或者小資生活的要件來衡量。成都的茶文化、火鍋文化、方言文化;高雅一點的,比如說休閒文化、汽車文化、探險文化都還是有影響力的!你知不知道郭峰、陳琳、王小丫、劉儀偉這些名人都是四川人?流沙河、魏明倫、羅中立、張曉剛這樣的文化人也是很有影響的;老一輩的就不說了,什麼郭沫若、巴金、艾蕪、沙汀等等。”
阿彌反駁道:“你怎麼不說蘇東坡呢?我不反對這裡出人才,自古‘巴蜀比於齊魯’嘛,現在更是‘巴蜀出鬼才’的時代!況且你說的有些人只能說是四川人,並不完全是成都人,他們的成就有很多是與成都無關的!《死水微瀾》以後,成都的形象並沒有很好地參與到藝術審美中;就算有,也離時尚很遠。你說的汽車文化和探險文化還有些發揮的空間。我知道成都在汽車消費上已經是第三城了;在探險上,無論是長漂還是西藏探險,都大大出過風頭!從藝術上,我覺得可以搞‘雙年展’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推動藝術普及,又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我們要尋找的突破口,我以為在這些方面—帶有商業上的策動,但具有內涵的形式。”
“雙年展?”姜燦問。
“可以認為是前衛藝術的策展活動。源自於國外,應該是推動了一代藝術家的成名和成功。目前北京、上海都有了這樣的展覽,上海的雙年展還非常貼近大眾生活—藝術跟生活的結合,常常暗示著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