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3 / 4)

小說:崑崙 作者:吹嘻

名為‘巴顏喀拉’,他稍事歇息,登山而上,翻過一面巖壁,汩汩細泉從山頂瀉下,匯聚成溪,溪水裹挾無數碎冰,撞擊之音高低起伏,若合符節。

梁蕭心道:“此處該是大河之源了。”他摘下羊皮渾脫,飲盡囊中青棵酒,拋人水中,瞧那皮囊在冰塊之間磕磕絆絆,向東漂去,梁蕭忖道:“人說河源為流觴之地,想下游水勢滔天,何等厲害,此地卻不足飄起酒囊,足見其言非虛。”瞧到此處,突發奇想,“黃河水以如此細流,化為滾滾洪水,其中道理,倘若化入內功,豈非大妙。”想到此處,若有所悟,不覺微微點頭。

梁蕭在河源處坐到日落,適才下山,忽見大山南麓,方圓百里內星芒爛漫,莫可逼視。梁蕭大感驚奇,極目眺望,瞧出光芒出自數百泓泉水,沮如散渙,燦若列星,徐徐匯入水之中。梁蕭恍然而悟:“此地該是地理志中所說的‘星宿海’了,乍眼一觀,果如滿天星斗散落人間,古人誠不欺我也。”驀然間,他生出些許疑惑,坐在一塊山石上,蹙額沉思道:“我少時在天機宮讀《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言:‘崑崙之丘,河水出焉’,黃河之源,當為崑崙山,又說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曰崑崙之丘’。赤水為黃河,以古人之見,黃河理應出於崑崙山,‘巴顏喀拉’山勢低小,哪及得上崑崙山接日月,負青天的氣象?再說這星宿海又從何而來?《海內西經》有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西南又人渤海,人禹所導積石山’,如此看來,崑崙應在積石山西北,酈道元《水經注》說:‘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又道:‘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人大海,東為河源’,按地理圖所載,蔥嶺、蒲昌距此千里,難道說,黃河源頭遠在西北,而後河水潛行地下一千餘里,再從星宿海冒出麼?”

想到這裡,梁蕭大覺不可思議,但既有疑惑,若不探個究竟,委實無以自解,凝思半晌,決意向前往西北,尋找傳說中的黃河之源崑崙山。

他所帶乾糧早已罄盡,就地打了一頭野羊,烤熟吃了,在巖洞中宿了一夜,次日啟程向北,途中戈壁沉沙,烈日炎炎,辛苦非常。走了約莫十餘日,漸有水草跡象,蒼穹盡頭,白雲深處,依稀刻劃出大山輪廓,簇簇雪峰出乎雲天之上,冰雪耀日,光華璀璨。

又行一日,大山軀幹宛然在目,橫貫東西,蒼蒼莽莽,如雪浴飛龍,夭矯驚騰。山頂冰川消融,縱橫蜿蜒,在原野上聚成大小海子,波光蔚然,水氣瀰漫,迎日一照,流光泛彩,瑰麗無匹。

梁蕭只瞧得襟懷疏朗:“怎道化外之地,竟有如此氣象?中土山水雖眾,與之相較,都不免流於拘謹了!”正自攬風賞景,忽覺地皮微震,西方天空,隱有悶雷之聲傳來。梁蕭循聲極目眺望,但見煙塵囂張,凝成長長灰線,由細變粗,翻滾逼來。梁蕭吃了一驚:“此地有戰事麼?”左右一瞧,千里草海無可躲藏,只得搶上一處緩丘,佇足觀望。那灰線漸漸逼近,卻是無數野馬,鬃毛飛揚,奮蹄狂奔。馬群后一箭之地,數百牧人奮力甩著套索,聲嘶力竭,呼喝不已。

忽聽西南方蹄聲又響,不消片時,出現數百騎人馬,從前兜截而來。這迂迴包抄,乃是草原牧民慣用的圍獵之術,用到妙處,圍獵隊伍八方湧至,叫獵物無處遁藏。

野馬群被斜刺裡一衝,頓生潰亂,驀然間,馬群中躥出一匹渾身火紅的野馬,骨骼粗大,較之尋常野馬高出一頭,鬃毛奇長,幾乎蓋住馬首。這紅馬迎風長嘶一聲,聲音十分悠長。馬群聞聲,旋風般向北疾馳。忽見北方煙塵大起,數百餘騎士迎面馳來。那紅馬又是奮蹄長嘶,野馬群倏又轉向,往梁蕭這方湧來。

梁蕭慣經戰陣,並不將馬群放在心上,只是暗覺奇怪:“按說,東南方也該有人堵截才是,莫非接引有誤?”念頭才轉,便聽身後馬蹄聲響,回頭望去,只見數十騎人馬出現在後方,不由忖道:“東方正當其鋒,來人忒也少了。”但旋即悟出其中妙處:“是了,這支人馬在那裡,並非堵截,而是出於驚嚇,如此再三驚擾,馬群勢必潰亂,那時擒捉野馬,便十分容易了。”

果如梁蕭所料,東南人馬一出,馬群陣勢大亂。那頭火紅野馬咴了一聲,又躥將出來,縱聲嘶鳴,馬群便如戰士聽到號角,忽地齊頭並進,向東方衝刺而來。梁蕭不由得喝了聲彩:“馬中之王,當真了得!”

野馬竟知批亢搗虛之法,東方諸人均是錯愕不已,眼瞧數千野馬洶湧奔騰,豈敢櫻其鋒芒,一時紛紛走避。獨有一名紅衣女郎夷然不懼,縱馬突人馬群中,套索左右抽打,野馬一被抽中,便吃痛讓開。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