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他們驚慌的是,這次魏仁溥西來,並不是一個人來的!
他的身後。還帶著將近兩百個舉子!
去年年底,魏仁溥在鄴都舉行了一次考試,考試的模式與規模都仿照秦州,這一次參考計程車子主要來自河北與山東,經過篩選,一共錄取了兩百零六個人,但這兩百人的文化水平,比起秦西那一科明顯高出了一個檔次這是自然的。自古山東出良相,關東讀書人的文化水準。遠不是關西人能比擬的。
看到那兩百個擁簇在張邁身周的舉子,石晉的舊臣心中無不失落這些才是新朝新臣子啊,哪裡是自己這些“前朝舊臣”、“前代降臣”能比擬的?
自古京官總比地方官貴重,但現在看來,這些石晉的前京官反而不如前石晉的地方官了張邁為了維持地方上的穩定,在新歸附的地區。只要是願意奉命的州縣官員,基本上就沒有馬上的撤換打算,而京官們卻沒有這份待遇了,當江山鼎革,一切權力便收歸東西二樞潼關以東、政歸燕京之東樞;潼關以西。政歸涼州之西樞。至於洛陽的舊班子,還有他們什麼事?
在悽惶了將近一兩個月後,才從開封那邊傳來一個訊息,張邁宣佈,將有兩場“大考”在開封舉行。
第一場大考,是針對士子的,天策將再舉行一次科舉考試,這一次考試的體例仿照秦州與鄴都的兩次考試,至於招考物件,主要是面對河東、河南、荊北和關中西部的學子們,但其它地區未來得及參加上兩輪考試計程車子也可以前來參與,至於主考官,則將由馮道領銜,魏仁溥為副。聽說馮道仍受重用,眾人這才算鬆了一口氣。
第二場大考,則是針對石晉京官的,張邁宣佈將在開封進行一次選官,要從中選出一批官員來,或者進入東西二樞參與政務,或者發放到地方上歷任,至於沒選上的,那就回家去吧。
雖然新主沒有馬上賜他們官做,讓洛陽的舊臣們感到失望,但能夠參與選官,也總算不至於絕望,於是洛陽諸公匆匆忙忙地離開洛陽,爭先恐後地跑到開封來。原本擁擠的洛陽,一時間竟有轉眼一空的勢頭。
而開封則在數日之間,變得滿街滿巷的都是讀書人。
中原的變化,迅速透過各種渠道傳了開去。
洛陽攻取之後,對天下商人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從涼州到東海,商路再無阻滯,秦西的商人要到山東來,不需要再繞道,直接走渭北,過潼關,順著官道就能一直跑到登州去,當然,如果要去燕京的話,走北線也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洛陽滯留的一支來自東北的小商隊,在洛陽“解放”之後,先向湧入洛陽城的西北商人賣掉了他手上僅存的高麗人參,跟著購入了一批涼州織造的棉衣,一批來自印度的佛教製品,以及一批來自西域的奇貨,打包之後透過水運運到鄭州,將這些大批貨物寄存於鄭州,自己卻南下開封,又在開封購入一批江南繡徐州的榷場開設之後,運營的效果遠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生意無比火爆,在短短几個月間便有大批的江南貨物透過這個中轉站輸入中原,而開封就是南貨在中原最大的集散地之一。
這支東北的小商隊在開封待了七八日,除了購置貨物以外,也探聽了不少唐國近期的訊息,親眼看見洛陽京官中的年輕雋秀之輩選官後志得意滿地走出來,也親眼看見許多顢頇垂老的官員滿臉羞慚地離開。
市井中都在評價說。張龍驤這一次可真狠,許多在石晉王朝身居高位者紛紛落選,許多在以前“名揚天下”者也都“不得好官”,而選官的“七條準則、二十四小項”也在坊間流傳開來。
名望?沒用!現在張龍驤不需籠絡名士來證明天策大唐的合法性了。
詩詞?沒用!現在這個朝廷迫切的是實務才幹之人,而不需要一批能粉飾太平的詞臣。
資歷?沒用!你在前朝為官幾十年的資歷,和新朝又有什麼關係?
人脈?沒用!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天策的當權者都是新貴啊。
更要命的是這次執行選官的竟然不是“德高望重”之輩,甚至不是新唐中樞的當權者,而是一群小年輕也就是秦州科舉畢業的那批舉子,他們在經過過去一年的歷練後部分人已經進入仕途,這次就是由二十一個這樣的“小年輕”,分為三輪,每輪七人,拿著張邁親自制定的“七大二十四小”一共“三十一條”準則,一條條地比對、考核、打分。然後按照張邁劃定的分數線,及格者留觀,良好者留任,優異者選拔到張邁身側另作重點安排。
湧入開封的洛陽官員數以百計,竟然被刷掉了八成,最後只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