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以南百姓的日子只是過得較苦,尚可支撐,太原以北的百姓可就苦了。
石敬瑭在天策二年秋冬之際出塞逃命,契丹人將之安置在了敕勒川附近,他臨走之前幾乎將晉北雲、代諸州的百姓存糧都給刮光了。當初馮道曾建議調太原府存糧以濟晉北六州百姓,再調絳、晉、汾三州存糧以實太原府庫,卻被李從珂所拒絕,在天策三年春季,最窮的十餘萬農民首先扛不住,眼看就要鬧起災變,馮道忙請李從珂下旨許災民到鄰近州縣就食在古代運輸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讓災民自己跑到有餘糧的地區“就食”,對統治者來說比運輸大量糧食前往災區要方便得多。
但李從珂顧慮到這十餘萬人一旦南下,契丹以及石敬瑭有可能尾隨其後,以饑民為前驅便下令他們渡河前往麟州、府州就食,又下令定難軍與朔方軍押糧接濟李從珂在太原的種種佈置都是為了防範契丹與石敬瑭,因此要儘量維持這條防線的穩定。
府州、麟州位於河套地區的東北角,這個地區的地方豪強以折、楊兩家為首,折楊兩家久鎮邊陲,但對中原王朝有著極強的向心力!宿將折從遠眼看災民渡河,來問乃父折家家主折嗣倫該如何處置。
折嗣倫這時年紀已經甚老,卻未庸鈍,他在麟州、府州都做過刺史,乃是當地之領袖,說道:“楊家是什麼看法?其他家族又是什麼看法?”
折從遠道:“楊家已經表態唯父親馬首是瞻。其他家族唯唯諾諾,但我看他們的神色,卻是怕災民湧入,耗了他們的積穀!而且他們認為晉北六州遇到了**,到晉南就食才是正理,卻到貧瘠得多的府州、麟州來,都不知道朝廷是怎麼想的!因此有人建議巡河。”
這“巡河”二字用在這裡極其惡毒雖用了一個巡字,但其實就是要封鎖黃河,不讓饑民過岸,坐視他們餓死!饑民若西奔無路,自然而然要往其它地方湧去。
其時為五代,各地豪族割據自強,雖遙奉中央,但也不是事事都聽從。府州、麟州若為自保而“巡河”,事後朝廷最多降旨斥責,卻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具體的懲處。
折嗣倫冷哼一聲,道:“朝廷怎麼想,非我們小小邊族所敢議論!再說陛下既然已經下旨,咱們如何能夠反駁?麟州府州雖在黃河西岸,但與晉北筋骨相連,子女嫁娶,親若骨肉,自春秋時期,晉飢則秦濟,秦飢則晉濟早成傳統,晉北有災來到麟、府就食,又有什麼說不過去的!”
折從遠道:“那我們不巡河了?”
折嗣倫道:“這等斷子絕孫的事情,如何做得!再說我們若不開納,晉北必亂無疑!如今契丹虎視眈眈,晉北不可輕亂!”
折從遠甚有遠見,說道:“我麟州府州,積穀雖然不少,但是這次來的災民太多,真要養得他們到秋收,只怕嘚元氣大傷。再則如今到了河邊的都還是寰、朔等靠西州民,我們若儘量接濟,靠東的雲、蔚諸州聽到訊息一定又會湧來!孩兒只怕到時候我們就應接不暇了!”
折嗣倫道:“雖然如此,卻也得盡力而為!”又道:“這兩年朔方、定難的收成都不錯,朝廷又有聖旨下來要他們押糧來援,我們一邊安撫饑民,一邊向問糧吧。”
折從遠道:“朔方張令公素懷仁義,他手下文武臂膀又是我折、楊子弟,向他們問糧成算很大,定難乃党項雜種,數十年來託名忠誠,實務割據!要他們押糧來救我漢家百姓,只怕甚難!”
折嗣倫沉吟道:“且自盡力而為,若實在支援不住,再向朝廷請旨。”
張希崇收到後唐的聖旨以及折嗣倫的書信後,馬上表示會盡量押糧前往,李彝殷拿到書信後卻召集家臣商議,他的叔叔李仁貴都道:“漢人要削平咱們定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如今他們眼看有亂,我們正好作壁上觀,趁機取事,哪有真個取糧去賑濟的道理?怕只怕這邊我們取了糧食去賑濟,回頭糧倉空了,朝廷就正好趁虛而入來攻打我們呢!”
眾族長都道:“不錯不錯!這是朝廷的陰謀,不可上當!”
李彝殷卻道:“我卻不這麼看,現在晉北遭災,雖說是**,但朝廷既然下了聖旨,我們若不響應,只會給予他們起兵攻打我們的藉口!”
李仁貴道:“那也容易。咱們就弄幾十車糧草去應個景,也就是了。”
李彝殷沉吟道:“若是如此,朔方張希崇、府州折從遠必然惱我們奸詐!”
李仁貴笑道:“他惱任他惱,咱們只守住夏州無恙就好。”
李彝殷左思右想,說道:“那也不好。我卻有個主張!”當下先將府州方面的使者安撫住,卻派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