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雲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環抱的原始森林,雨季裡空氣陰涼,在松樹和櫟樹自然混交林中,想盡可能的跟上多吉卓瑪的腳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卓瑪和媽媽正在尋找一種精靈般的食物松茸,卓瑪在松針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種珍貴的食用菌,這種菌子只能在沒有汙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舌尖上的神州》有別於一般的美食節目,該節目主打的不是明星大廚,也不是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欲滴的一道道美味佳餚,而是以食物為線索,以食帶民,將神州各地不同的地理氣候、風俗禮儀、生活狀態等一路鋪開,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神州美食文化!
就拿“自然的饋贈”這一集來說,裡面介紹的食物就非常接地氣,給人一份最真實的感動。(未完待續。。)
第654章 舌尖火了!
松茸、冬筍、春筍、諾鄧天然鹽井、諾鄧火腿、蓮藕、查干湖魚……
隨著鏡頭推進,觀眾們看到了《自然的饋贈》為他們徐徐展開的六個與美食有關的人物故事,即雲南香格里拉多吉卓瑪和媽媽採松茸、江浙廣闊的竹林里老王和小吳一家挖砍和醃製竹筍、雲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段氏父子用自制食鹽諾鄧鹽醃製火腿、荊楚嘉魚的鄧家兄弟挖掘蓮藕、吉林查干湖魚把頭於鐵柱和漁民捕魚、遠洋捕撈隊船長陳海洋和其船員深海捕魚,而這六個故事題材又分別涉及到了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依靠大自然,用辛苦的勞動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勤勞踏實地經營著各自的生活,從中收穫喜悅、艱辛與幸福。
看到這兒,有部分觀眾控制不住眼淚潸然淚下,而這些流淚觀眾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對“食物來之不易”深有感觸,另一部分則因為祖輩和自身就是職業挖筍人、挖藕人、捕魚人等,故而感同身受,止不住眼淚從眼眶湧出。
“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了10000元,這個收入是對她們辛苦付出的回報。傍晚,鄧文撐著船回到岸邊,他要把今天採到的蓮藕用苫布蓋起來。新年的第一天,於把頭獨自上冰,春天50萬斤魚苗將會重新投放到湖裡,老人仍然期待著冰湖裡的饋贈。當我們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們,而大自然則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為對人類的回報和獎賞。”
一集播完,觀眾們發現《舌尖上的神州》並不是一檔單純意義上的美食節目,而是一檔以美食為主線,展現人與食物、與自然、與社會關係的美食文化節目!
雖然截止至目前,《舌尖上的神州》只播出了一集,但凡是看過該片的人都敢打包票,這絕對是他們看過的最好的紀錄片,沒有之一。
是的,《舌尖》顛覆了以往大家對紀錄片的認知,大家敢打包票,《舌尖》是一部能引發人們強烈共鳴和美好情感的紀錄片,同時也是一部充滿真誠、有著深刻意蘊的紀錄片。
換而言之,《舌尖》大獲成功!儘管這份成功在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之中,可這也在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畢竟大家事先不知道《舌尖》會以這種情感共鳴的方式完美展現。
觀眾們看完《自然的饋贈》,一個個感慨良多,只瞧網路上每一秒都在重新整理著有關《舌尖》的相關話題量。
“不一樣的紀錄片《舌尖上的神州》!該片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主要記錄了食材的獲取過程,透過對多個地域多個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蹤,將鏡頭瞄準初始狀態的生物,在大自然最原始的感召之下,天地山水湖海賦予了人類最終極的美食,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傳統神州的美食文化。”
“今晚看了它《舌尖上的神州》,不吐不快。我是一枚少帥粉,鐵粉的那種‘粉’,所以大家都懂的,我是為了誰才跑去看這部美食紀錄片的。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起初只是抱著‘看看也無妨’的心態去看這部紀錄片,然後被狠狠地震撼了一把、感動了一把。個人認為,《舌尖的神州》絕不是一部簡單的美食記錄片,而是離大自然最近的神州人懷著虔誠的心用智慧的方式去獲取自然的饋贈。”
“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在今天之前,我壓根兒就不知道松茸是什麼?畢竟一斤松茸要賣上千元,咱一個小老百姓吃不起,而且這樣的珍稀品我們這邊的菜市場也沒有賣。雖然我沒吃過鬆茸,但是我吃過竹筍、蓮藕、火腿和魚頭,以前吃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沒有多大感覺,今天看到這集《自然的饋贈》,我突然想起了李白的《鋤禾》,更直觀的感受到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