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董文炳的話裡,他能聽出來,對方接下來的建議就是繼續全力支援在廣南東路的大軍,待完全撲滅南宋行朝後,再管文天祥的事。這話說起來輕鬆,在掌管錢糧的人眼裡,這話簡直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為了給前線提供支援,阿合馬等人已經加印了很多紙鈔,並且抓捕流民開辦官冶,在太原、大都等地一再加稅,連新徵服的兩浙地區也分攤了許多平宋的費用。但是朝廷依然是入不敷出,如果任由廣南的數十萬大軍長期駐紮下去,用不了多久,官員的俸祿都不知道從何而出了。
大元馬上取天下,論武功,當世無雙。但治理國家的能力,卻是全天下倒數第一。新建立的帝國中,真正有才華,懂得治理江南一帶的漢人,不願意出來為朝廷盡力。那些投降的,卻大多是原來朝廷中的貪官。論貪汙的技巧,他們的本事不亞於任何人。論治國,還不如忽必烈手下這些色目人。
阿合馬是個理財能手,無論為國家,還是為自己。
“達春將軍的確無過”董文炳橫了阿合馬一眼,不卑不亢地答道。這幾年來,色目集團在朝廷中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凌駕於董文炳等漢軍世家之上。無論是道德底線,還是政治派別,幾個漢臣與阿合馬都無法站到一起。
阿合馬聳聳肩,對董文炳的白眼做出一幅無所謂的姿態。放在前幾年,這個以清廉著稱的董文炳讓人忌諱三分。可現在不同了,江南即將平定,漢人的利用價值已經越來越小。而色目人,因為善於理財,被忽必烈視為肱骨。
“萬歲,達春專橫,擁重兵而不知收斂。勞師遠征無果,消耗錢糧,理應按律治罪。縱是無過,三軍也必須回撤修養。”阿合馬看著忽必烈的臉色,低聲建議。“眼下江西、廣南地方不安,臣籌措的軍糧物資送過去,路上損耗,往往過半…。”
“臨陣換將,恐非善舉。”董文炳低聲抗辯了一句。兩浙大都督范文虎,淮西宣慰使陳巖等人曾經給他來信抱怨,阿合馬派人在江浙與兩淮等地設立宣課提舉司,任命的回回官員官吏數字達到五百人,這些人都以徵收稅款為能事,對百姓的逼迫比宋時還嚴重。如果這樣下去,恐怕各地的叛亂越剿越厲害。而阿合馬的理由就是,消滅宋室需要錢糧。所以董文炳寧願前線一鼓作氣消滅了張世傑勢力,讓阿合馬再沒有橫徵暴斂和安插自己派系人馬的藉口。
“可達春這次,的確讓朕失望”忽必烈揉揉腦袋,不願意聽阿合馬與董文炳再爭論下去。他現在需要的是短暫有效解決方案,而不是東拉西扯。
“陛下,臣之意,達春無過,但眼下必須先令達春撤兵。”丞相伯顏抬起頭來,聲若洪鐘。
“呃!”忽必烈愣了一下,自從破了臨安以來,伯顏還從來沒這麼大聲和自己說過話。周圍太監趕緊給伯顏使眼色,示意他注意跟皇帝之間的言辭。
伯顏也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有點魯莽,趕快低下頭去,但是忽必烈並沒有動怒,反而被他這簡短的一句話所打動,過了很久,他才問道:“伯顏說說你的理由,朕記得當年勸朕早日圖宋時,你也是如此激動!時間隔得久了,朕以為你已經不再會跟朕有話直說了呢。”
伯顏的臉色有些紅。當年立排眾意,不讓忽必烈北上平叛亂,而是勸他先取臨安,滅了大宋,再回師北上。這是伯顏平生最得意的謀劃,聽忽必烈又提起來,心情激盪下,話有些顫抖。“依臣之見,如今當務之急,不是治誰的罪,而是把十幾萬大軍,平安地從海邊撤回來。”
話出口,整個大殿一片寂靜。
大元在福州雖然遭受了損失,整個江南戰局卻依然向著對大元有利的方向發展。那些被分割包圍的殘宋勢力已經逐漸被撲滅。因為小小的失敗而撤回全部兵馬,簡直是小題大做。
“你是勸朕先放棄廣南?”忽必烈低聲問道。他雖然脾氣暴躁,卻不是個剛愎的君主。相反,他對伯顏等重臣的意見,接納得非常虛心。
“臣聽說文天祥在邵武,打的旗號已經不是光復大宋,而是守護漢人的故土和尊嚴!”伯顏的話聽起來更不著邊際。
忽必烈、董文柄等人的眼睛卻突然一亮,彷彿看到了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東西、
“朕聽說過,這個提法倒也新鮮!”忽必烈看了董文炳等人一眼,饒有興趣地回答。“照這樣說,我大元理當退回漠北,將土地還給漢人才是。”
“陛下言重了,臣等豈敢負陛下盛恩!”董文炳長揖到地,大聲答道。
“董兄豈是一般漢人,我說的是那些草民百姓。”忽必烈笑了笑,說道。“達春向來勇武,但這次邵武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