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2 / 4)

小說:指南錄 作者:雙曲線

大船放下運輸舟,把百姓一船船接走。每船三百人,才裝了幾艘船,第一波趕到海邊的人己經被瓜分乾淨。

方馗揮舞著訊號旗,命令裝滿百姓的海船南返。沒裝人的海船,泊在岸邊繼續等待下一波流民。透過手中的千里眼,方馗己經發現附近的樹林中有兵器的光芒在閃動。他佯裝沒看見,濱州的地方官是個漢人,方馗相信此人的良心還沒喪盡,也相信此人能認出擔任護衛的戰艦上黑洞洞的炮口。

“老爺,咱,咱們…”樹林深處,帶隊的縣尉兩腿直打哆嗦,試探著徵求自家主官的意見。

流民們肯定是被大宋拐跑了,那麼大的海船,只有大宋能造。作為負責地方治安的縣尉,如果放任子民被人拐走,上頭追究下來,他的罪責不小。但帶著麾下臨時徵集來的二百多地痞、流氓和捕快們衝出去,縣封大人知道自己會死得很壯烈。

“放他們去吧,你與破虜軍力戰受傷,沒辦法啊!”縣令趙大人捋著鬍鬚說道。“不是咱不盡力,是力有不逮。今天五千,明天就得幾萬,這麼多流民,沒一個萬人隊擋不住!”

“嗨!”縣尉如蒙大赦般說道。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趙縣令望著海上即將衝出雲層的朝日,低聲吟哦。

國戰 (七)

國戰(七)

被大都督府細作刻意推動的流民潮以南北雙方都始料未及的速度在蔓延,第一批冒險者登船出海後,數以倍計的躍躍欲試者受到鼓勵,一下子把濱州小縣塞了個滿滿。方家、蘇家、陳家、南洋商團、黃水洋群雄,大都督名下的幾大海上勢力同時出動,竭盡全力將流民向南方運,但每天在海岸邊迎風屹立的人數依然只見多,不見少。

五日後,濱州縣令被蜂擁而至的流民潮嚇壞了,修書向中書省告急。中書省的蒙古官吏們弄了半天也沒弄明白幾萬流民有什麼值得驚詫的,不就是些漢人和契丹人麼,拎不動刀槍,又不會騎馬射箭,當年如果不是耶律楚才這老不死硬攔著大汗,說什麼漢人有納稅功能,這些人早被殺光了。

跑了好,跑了大夥還省心,空出來的土地剛好給立了戰功的武士們當牧場。在蒙古官吏們的刻意拖延下,濱州縣的告急文書被壓了十幾天才轉到了負責國庫收支的漢臣盧世榮手上。盧世榮見此,大驚失色,趕緊奏明太子真金,請他下旨令各地官員嚴加防範,不得再放流民向沿海州縣靠攏。哪裡還來得及,文書來往一個多月時間,趕到海邊的百姓數量己經以十萬計。

去南方,甚至南方的南方,也許會死於旅途中,但畢竟還有活下去的希望。留在忽必烈治下的北方當奴才,結局只有一個死。你忽必烈得了天命也罷,是王道正統也好,與只有納稅權的奴隸無關。只有納稅權的奴隸只想活著,讓自己和自己的後人作為一個平民而不是一頭驢而有尊嚴的活下去。

誓將去汝,適比樂土。哪怕樂土渺茫不可見。

面對如此龐大的流民數量,地方官員們束手無策。現在他們要做的己經不是如何把流民趕回原籍的問題。而是儘量不招惹他們,以免釀成大規模民變。山東、河北人性子野,紅襖軍和八字軍正缺戰士。如果哪個膽大妄為的官員這個節骨眼上往流民中扔進一個火星,燎原的大火有可能讓整個中書省的官員腦袋全部搬家。

破天荒地,北元官府第一次開始對百姓和顏悅色。濱州、唯州、益都沿海三地居然開了粥棚,為滯留在海灘上的百姓提供稀粥果腹。雖然那粥稀得可數清米粒數量,畢竟是北元治下官府第一次行使自己的正常職能。

前來迎接流民南下南方水師和趕來防止流民baodong的北方漢軍相互之間也保持了剋制。南方的水師沒向北元的軍隊開炮,漢軍們也沒向大宋戰旗射出一箭。雙方默契地保留一段距離,讓流民們沿著彼此之間留出的空缺依次登船。

在官府的默許下,沿海魚戶也加入了運輸隊伍。他們用小船塞滿流民,沿著萊州灣海岸向登、萊二州跑。位於山東半島上的登州、萊州和寧海三州剛剛被陳賊吊眼佔據,把流民拋給他,既可省去北元官府的麻煩,又可耗盡陳賊的給養。

杜滸和陳吊眼見到流民,立刻把他們接到了膠縣。膠州灣內風平浪靜,是個停泊戰艦的天然良港。流民們在此可一邊幫助杜滸、陳吊眼修建沿港的堡壘群,以工代賑,一邊等待南方趕來的下一支運輸船隊。

一船又一船的流民南去,去兩浙、去福建、去廣南,去流求、南洋,甚至更遠的島嶼。這個數字如此龐大,乃至後代的史學家們研究起來,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