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需求。
何況遼州不但是新打下開闢出來的州,還是大漢朝目前的邊疆州郡,所以必須考慮受到外敵攻擊等等問題,而這些就不光是問朝廷這些文官了,還必須詢問那幾名武將。
可即便如此,也無法決定在哪裡修建城池,因為還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對於遼東郡以及以北地區許多人都沒有什麼瞭解,關於這些地方的記載和圖冊也少之又少,所以必須進行實地考察——這一套流程下來,估計到明年冬天都定不下來究竟在哪些地方修建城鎮。
不過也無妨,反正這段時間曹操還在用兵,照目前這個趨勢來看,高句麗王應該能挺到明年,不過到了明年冬天的時候他就很難再堅持下去了。
沒了居住之地,挾帶的物資也不可能支援那麼多人以及逃難民眾度過兩個冬天,同時東北的冬天天氣可不是說著玩的,實際上這個冬天就足以讓高句麗王朝最後那一口氣嚥下大半。
唯一支撐他們的就是大漢朝不願意繼續打下去並且主動退兵。
等到他們察覺到大漢並不會退兵,這次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往死了打他們的時候,那麼支撐他們的最後那點信念也就會徹底破碎。
信念破碎了,精神支柱沒了,物質需求無法滿足並且絲毫看不到能夠勝利的希望,這個時候再稍微許上那麼些好處,劉軒不相信那群高句麗人民真的會和自己死磕到底。
說白了,那高句麗也是臣服大漢許多年的屬國,他們也一直接受著大漢文化,屬於漢文明下的一個分支,在很多事情上並沒有那麼大的分歧,就算徹底併入大漢治下,牴觸也不會那麼嚴重。
加上高句麗還沒有真正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他們也不會對諸多同化舉動產生抗拒情緒,所以他們為什麼要一直和大漢死磕呢?
等到歸順了之後,大漢保證他們的生活無憂,要不了五十年,高句麗這個詞就會從所有人的百姓腦海中消失掉。
相比起來,還是佔據了北面遼闊地區的鮮卑更讓人頭痛一些。
“實際上,鮮卑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自身就有很多矛盾,並且互不統屬,幾家親近的組成一股勢力,其內部形勢不比早些年的大漢朝來的強多少!”
劉軒點了點頭,這也是情理之中。如果鮮卑真的那麼團結,加上草原牧民幾乎人人都可充作兵卒,據有那麼廣闊草原的鮮卑將會拉起多麼龐大的一支軍隊?恐怕可以比擬後世強悍的蒙古帝國了。
那麼現在只能偏居一隅的匈奴和陷入混亂的大漢怎麼可能還存在?怕是早就被鮮卑大軍踐踏為一地肉泥,再也不存在了吧!
“如今與曹都督(曹操出征前再次被封為都督以方便指揮兵馬)作戰的是鮮卑東部的一些部族以及烏桓殘餘的部族!”
實際上烏桓與鮮卑都是東胡後裔,所以烏桓被打的潰敗後跑去與鮮卑混合到了一起倒也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畢竟比起完全不同文化的漢人,鮮卑好歹與他們也算是同族,就算有矛盾,這個時候也可以放到一旁,在對付漢人這一點上他們是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這些事情還是剛剛陳琳幫劉軒補的課,要不然劉軒還一直不知道這些事情呢,只以為鮮卑是鮮卑而烏桓是烏桓,原來其中還有這樣的典故。
瞧了瞧地圖,劉軒發現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戰局發展下去,那麼大漢會滅掉烏桓,然後被迫與烏桓合併的鮮卑東部一些部落則會繼續往北面退去,這樣一來幽州將會徹底從鮮卑以及烏桓的威脅下解放出來。
而且重要的一點是不僅僅幽州被解放了出來,幷州也不必在擔心北方來敵,而可以專心應對西面的匈奴各部。
到了那個時候,大漢的半途就好像一個即將握緊的拳頭,而匈奴就成了這個拳頭中存在的最後一個礙事的傢伙。
“等到那時,也就是對匈奴動手的時候了!”
匈奴,困擾了中原王朝多少代人,就算是漢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沒有真正並且徹底的解決匈奴的威脅——只是打跑了一支,還留下一支。
如今換了劉軒當家作主,他可不是將壞人趕跑了就算完事的主,何況按照如今的態勢發展下去,匈奴幾乎就成了被包在當中的餃子餡,不一口吃掉難道還等著別人來搶嗎?
“等到打退了鮮卑、滅掉了匈奴,這大漢朝的疆域怕是又要增加一大塊了!”
如今幷州西部、涼州東部的一大塊草原地區被匈奴佔據著,這個地方對於中原漢人來說算不上特別好,但對於匈奴人來說卻是命根子。
而且這個地區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