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得錯過了。
將虎衛校尉秦宜祿叫進來,囑咐了幾句之後,讓其帶著程昱專門準備的書信去找徐庶。
程昱安排的很周詳,還特意寫了封親筆信,若劉軒有意招納徐庶,那麼就讓人帶著這封信去見徐庶就是了。
這個年代的同鄉之誼可是很受重視的,何況如今程昱貴為朝廷一方郡守,親筆寫信招納可是好大的器重提拔,徐庶就算不想仕官也得給自己那同鄉點面子,怎麼的也得出面應付。
程昱相信,只要徐庶出面,那麼他就別想逃掉了——以當今天子的手段,有的是辦法將其留住。
不說旁的,他可是知道徐庶此人心高氣傲而且素有大志,只要天子稍微透露出自己的雄心壯志,讓徐庶覺得在其麾下能夠發揮出自己才學並且成就偌大名望,那麼徐庶就絕對不會拒絕出仕。
劉軒並沒有等待多久,實際上程昱的這封信的效果要比他本人預料的還好。
更重要的是,徐庶早就對於現狀不滿,只不過他一直沒有什麼合適的機會,這次機會主動送上門,他要不好好把握,那麼他以後怕是再也沒有機會了。
徐庶是個有野心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聰明人,更是一對犀利的眼光。
天下的大勢他瞧的清楚明白,朝廷收復河山已經是必然的事情,這種時候和朝廷作對才是自尋死路。
他當初不肯接受劉表的徵辟,除了看出劉表不是成大事之人,也看出劉表在荊州就是一個傀儡,在劉表手下他也根本無法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反而受制於荊州本地勢力——加上徐庶本身就不是荊州本地人,在先天上就受到排擠。
畢竟徐庶和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還不一樣,原本諸葛亮會成為荊州勢力的領軍人物,那是因為他的丈人就是荊州大族,加上當時荊州各個勢力的內部紛爭以及諸多外部因素共同造成的。
徐庶,明顯沒有那樣的條件。
不能在荊州效力,而江東的內部派系鬥爭比荊州只多不少,何況徐庶並不看好孫家能夠有什麼成就。
雖然他們有長江天塹作為依仗,但長江能保得住一時,卻保不住一世!長江以北的地區雖然也有諸多水道,但陸路一樣能行,只要朝廷大軍打下北面各個郡縣,同樣佔據了長江水道之後,早晚能夠練出一支強勁水軍來。
等到那個時候,江東還有什麼依仗?
何況朝廷已經收復了最為富饒的北部各州,那些地方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人口都比地廣人稀、而且大部分都沒開發出來,依舊是一片荒蕪山丘的江東東南部強不知道多少倍。
從潛力來看,江東孫家能夠發展到如今這種程度,已經到了極限了,以後他們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直到被朝廷剿滅。
所以,投奔朝廷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
前陣子與好友石韜石廣元閒聊時還說到此事,只言:“待到荊州迴歸朝廷治下,我等再想出人頭地!”
因為他覺得若是能早點成為朝廷官員,那麼趁著天下還有幾年混亂,正是自己建功立業賺取功績的絕佳機會,可定鼎荊州的話,天下基本天平,與江東的最後大戰也和自己沒什麼關係,除了老老實實一點一點做事積累外,基本很難有什麼大功績了。
卻不想同鄉程昱居然送來一封書信,送信之人竟然還是當今天子的近衛校尉秦宜祿?從這位秦校尉口中得知是程昱上表舉薦了自己,如今就是要帶自己面見天子的。
“此等良機,元直定要好好把握!”
出門前,好友石韜特意囑咐了自己,徐庶倒是很平靜,與秦宜祿並騎往樊城方向而去。
一路上,他也沒問什麼太多的事情,只是與秦宜祿閒聊著,而聊了一天後,他發現這位秦校尉沒有和自己說面見天子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也沒有提天子有什麼忌諱,更沒有嚇唬自己說要什麼小心點之類的。
所謂什麼樣的人帶什麼樣的兵,徐庶精通軍略,對這種事情自然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雖然用在天子身上不大合適,但大體上還是有幾分通用之處的。
秦宜祿這般行事,倒是讓徐庶對那位在荊州名聲並不是特別好的天子更加好奇了起來,尤其是在接近樊城之後,看到那駐紮在樊城之外的數萬大軍——整肅的軍容以及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讓徐庶對自己早先的判斷更加肯定了幾分的同時,也對那些沒見過的東西有些好奇。
可眼見要到樊城了,他也不好在這時候開口詢問——他已經不是二十啷噹的小年輕,做事自然不會那般隨性妄為。
看著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