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無奈的決定(1 / 2)

小說:不明不清 作者:第十個名字

“萬歲爺,福建巡撫奏報,五月以來,漳州府、泉州府、興化府連降暴雨,建寧府多處山洪暴發,當地民眾死傷過萬。沈閣老問過戶部,各州府存糧多已調往陝西、陝西、河南等地,無力再賑濟福建。” 王安帶來的不是好訊息,繼初夏北方各省爆發嚴重旱災,進入夏天之後,南方各省又遭遇了水澇。戶部面對越來越多的援助請求表示無力支應,內閣更乾脆,連建議都不提了,直接把決定權扔給了皇帝。 “好一個存糧告罄無力賑濟……這是要逼著朕執行《賑災新法》。看來有些人已經做足了準備,打算趁著國難大撈一筆了,真狼子野心!” 福建發洪水的訊息有可能誇張了一些,但洪濤相信不是全假,也確實需要朝廷幫忙。但有關各省州府庫存糧食全都捉襟見肘的說法,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兩個月前,當北方各省旱情嚴重時,內閣裡就有人主張啟動《賑災新法》,但被自己否決了,理由是災情並不如當地州府說得那般嚴重,稍微從南方調配一些糧食過去救救急完全能應付到秋收。 剛過了兩個月,就又有人拿當初皇帝的決定來做文章了。不是不肯啟動《賑災新法》嗎?看看,後果很嚴重吧!糧食都調到北方去了,南方一旦遭災,朝廷只能眼睜睜看著當地百姓餓死,責任全在皇帝! 那到底該不該啟動《賑災新法》呢?這個問題此時已經不在其本身了,而是延伸到了其它方面,比如說糧價,還有部分朝臣與皇帝之間的權力爭奪。 當初主推《賑災新法》時,六部九卿外加內閣大學士們的態度很微妙,從一開始的堅決反對到後來的欣然應允,思想鬥爭過程只經歷了短短半個時辰,一反本來的守舊做派,接受新事物那叫一個快,一個乾脆。 在他們的影響下,更多朝臣加入了擁護行列,且大書特書,交口稱讚皇帝此舉利國利民,不敢說千年一遇,也是非常高明的政策。 難道說新法真的能解決各地災民的根本問題?做為新法的設計者和發起人,洪濤可以很負責任的講,此舉頂多稱得上是朝廷賑濟的有效補充,既不能治病也不能除根,補丁而已。 那麼問題就來了,朝臣們為何如此熱衷新法,一年以來只要遇到天災總有人提議啟動,難道說離開新法災民們就活不下去了? 古人云,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但凡出現找不到理由的共同追求,那就不用瞎琢磨了,只需在其中尋找獲利的可能性即可得到答案。 糧食,洪濤就找到答案了。賑災新法的核心內容表面上看是改變了傳統的官方運輸方式,減少損耗提高效率,但本質上只有一個關鍵點,糧食! 無論何種賑災糧,也不論從哪裡運到哪裡,總得先有糧食,才涉及到運輸成本以及發放效率問題。 明朝官員們別看搞對外貿易一個個全和村裡的傻蛋差不多,總是被坑,但要是論起在鑽國內政策空子、大把大把撈好處的本事,必須世界第一! 他們在皇帝提出這套新法時就敏銳的發現了其核心,同時還找到了可利用的贏利點,那就是糧食。 找商人購買糧食再運到災區,由當地宗室核收收購保管發放,確實能減少損耗、壓低成本、提高效率,對國家、災民和皇帝都有好處,唯獨對部分官員是損失。因為他們無法再從大批糧食採購、轉運、分發環節中動手腳了。 自古以來雁過拔毛都是為官之道,僅憑一則《賑災新法》就想徹底根除,不光是侮辱了官員們的智商,也把皇帝當成了小兒。 沒錯,洪濤壓根兒就沒指望《賑災新法》能解決問題,之所以費勁巴拉的弄出來,還與朝臣們磨破了嘴皮子玩命推銷,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不諳世事、表面聰明、其實很傻的草包,從而放鬆警惕、大膽出手。 以目前的局面,自己還無法大刀闊斧的對朝廷官員進行任免,即便心裡清楚或者抓到某些人的把柄,對關鍵崗位也力有不逮,強行撤換非但起不到作用還會引發更激烈的鬥爭,且毫不佔優勢。 但有個例外,如果誰真敢跳出來行天下之大不韙,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下手了。此時官員們就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化成了幾個小集團。 該落井下石的不會手軟,該做壁上觀叫好助威的也不會收聲,甚至還會推波助瀾,恨不得藉助皇帝的手把敵對勢力一網打盡,藉機讓自己的勢力佔據更多位置。 就這麼簡單?沒錯,人類在社會活動當中常用的手段其實就那麼幾種,翻來覆去演變了幾千年但核心依舊,無非就是改個名字、換套包裝。 而應對之策也就幾種,同樣翻來覆去用爛了照樣有效。無它,這就是人性中的貪婪在作祟。只要遇到有便宜可佔,大部分人的智商立馬下降好幾個檔次。如果對手再孱弱一些毫無威脅,基本就不考慮危險了,滿腦子全是收穫。 “先拖一拖,做出朕左右為難又不太堅定的樣子,讓他們看到希望。距離秋收還有三個多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