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級戰艦,哪怕防禦和攻擊效能都不變,依舊是大優點。這樣一來海軍等於擴編了一倍,戰鬥力增加了一倍。 同時皇帝還指出一個普遍存在於海軍和造船廠工匠頭腦裡的錯誤認知,在帆船海戰中,戰艦的噸位、火炮的數量並不是制勝的唯一指標。 按照造船、鑄炮、航海技術的高低,還有對海權的不同理解,各國海軍的發展方向都不太一樣。具體到大明海軍,船隻大小以四千料左右最合適。 為此皇帝還發明瞭一種衡量船隻大小的新單位,叫做噸。一噸差不多等於1675斤,而兩千五百料的新式戰艦,約等於240噸的排水量。 至於說排水量怎麼計算,船廠裡的大部分匠人都不會用,但沒關係,皇帝派了幾名內官常駐,啥也不用幹,每天就拿著圖紙跟在大匠身邊,隨時隨地解答圖紙和模型的區別,還有噸和料之間的關係。 四千料的戰艦是個什麼水平呢?答案很讓人沮喪,即便拉到濠鏡澳也算不上大船,但也不算小,屬於中等偏上。但聽葡萄牙水手講,真正的西班牙大帆船很多超過了萬料,和它們相比,秦級就有點顯小了。喜歡不明不清()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