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塞王2(1 / 2)

小說:不明不清 作者:第十個名字

肅王朱楧(yang)是朱元璋的十四子,生母郜氏出身宮女,在朱元璋駕崩後殉葬。肅王的封地是甘州左衛,屬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後世稱作張掖市。 這個地方別說在明朝,放到後世也能稱作詩和遠方,生活條件肯定很艱苦。朱允炆繼位之後展露出削藩的意思,朱楧趕緊上疏申請內遷,獲得批准後遷到了臨洮府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 翻遍了宗人府、錦衣衛、司禮監的存檔,凡是記錄肅王府的文字裡都透著一個字,窮!親王的歲祿應該是五萬石,可肅王的歲祿最高時只有一萬石,很多時候只有五千石。 理由挺奇特,說是路途遙遠運輸不易,所以祿米十不存一。可問題是銅錢、白銀、綢緞損失小,也沒見給人家補上,只以寶鈔衝抵。所以說吧,史料這個玩意不能全信,看的時候必須帶腦子,進行邏輯分析。 洪濤得出的結論就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庶出的兒子,後世裡的皇帝也不太待見這位出身低微的親戚,能保留王位給點歲祿就不錯了。 反倒是朱國祚對肅王一脈的評價很不錯,他說到現任肅王朱紳堯為止,肅王府在當地的風評是所有藩王裡最好的,每位肅王的生活都相對簡樸,除了王妃之外妾室也不多。 慶王朱栴(zhan)是朱元璋的十六子,生母是皇貴人餘氏,洪武二十四年封為慶王,封地在陝西慶陽府。多說一句,在明朝是沒有甘肅和寧夏行政區的,只有陝西省和陝西行都司,包括了後世的陝西、甘肅和寧夏大部。 洪武二十六年,還未結婚的慶王就被勒令就藩。但還沒走到慶陽府聖旨追來了,朱元璋改了主意,不想讓他去慶陽,而是換成了寧夏衛,也就是後世的銀川。 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雖然緯度高,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美稱。西夏國就在此定都,悉心經營了二百多年,看上去老朱對這個庶出的兒子還是不錯的,專門在邊塞挑了個條件最好的。 實際上明初的寧夏一點都不好,西夏都城已經被元朝完全毀掉,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滿目荒夷。不光人口稀少,還是明朝和蒙元的邊界,隨時隨地都有韃靼騎兵扣邊。 朱栴抵達寧夏衛時情況比他想象的還差,根本找不到能當做屏障的城池進行防禦,只能硬著頭皮給老爹寫信,懇求換個封地。 朱元璋心裡也知道兒子沒說瞎話,可又沒有更合適的兒子替換,只能來了個折中,允許慶王南撤300裡,在韋州建府。 雖然韋州只是個小城,卻比寧夏衛安全多了,距離內地也近,糧草轉運起來更方便。朱栴沒再挑三揀四,趕緊跑到韋州安頓了下來,還在當地衛所軍官家裡找了個媳婦。 與世無爭的小日子沒過幾年,四哥朱棣就和侄子朱允炆為了皇位大打出手,首當其中的就是藩王,不想站隊也得選。朱栴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兒就沒有皇帝命,索性兩邊誰也不幫,悶頭假裝不知道。 待到朱棣贏了,他馬上主動把兵權上交表示臣服。朱棣估計也知道這個弟弟不受老爹待見,封地還是最次的,於心不忍,派人去寧夏衛幫著修建王府。 朱栴一聽立馬急了,火速趕到寧夏賴在王府工地上阻撓施工,同時趕緊給四哥去信訴苦,邊塞太艱苦也太危險,想把封地往內地挪一挪。 朱棣也沒說不成,只是挨個描述了一下其他幾位南遷親王的狀態,讓十六弟自己選。朱栴一看,得,還是別換了,合算南遷的這幾位哥哥都被四哥懷疑和忌憚,將來肯定沒好果子吃。 等寧夏衛的王府修好了,朱栴只能不情不願的搬過去住,整天無所事事,乾脆組織人手編寫當地的史料,也算是找了個工作幹。 後來朱棣駕崩了,朱高熾繼位,讓珉王朱楩從雲南遷到了湖南。朱栴一看,覺得機會來了,馬上給侄子寫信,也想趁機離開邊塞。即便去不了江南,到山東河南找個府縣住著也比銀川強。 可惜朱高熾也不傻,他把珉王從雲南遷走不是獎勵而是懲罰。因為這位十八叔整天和鎮守雲南的沐家吵架,嚴重妨礙了邊關防禦政策。至於說十六叔嘛,在銀川待的好好的,不招災不惹禍,那就繼續待著吧。 過幾年朱高熾也掛了,換成了朱瞻基當皇帝。朱栴一看,自己是皇帝的叔伯爺爺,拉下臉來求孫子給換個封地總該不會被拒絕了吧。 於是又上疏要求更換封地,這次的條件再次降低,連北方省份都不奢求,只說銀川距離黃河太近,比較潮溼,能不能把王府換到韋州去,畢竟距離家鄉近一點算一點。 朱瞻基對這位踏踏實實的叔伯爺爺倒是沒那麼苛刻,但也沒完全答應,只允許慶王夏天的時候去韋州避暑,過了夏天還得回銀川,為國家繼續守著邊塞。 “在皇莊裡做工的宗室子弟慶王府佔幾何?” 按照之前肅王府的思路,洪濤覺得慶王府好像也是個窮鬼。兩百多年下來,開枝散葉繁衍生息,應該也有不少分支落魄了。再讓自己一紙削藩令肯定會有人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