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種植園2(1 / 2)

小說:不明不清 作者:第十個名字

“企圖?唉,以前我還不太明白當今聖上為推行新政操了多少心,現在終於算是有所得了。明明是在做好事,但得到卻多是誤解。 黃攬頭,假如藩臺不對耕地用途嚴加限制,任由百姓隨意種植,三五年後廣東各地還能剩下多少稻田,還能產出多少糧食?再假如一下,如果遇到大風和水患糧食欠收,廣東百姓又該以何果腹?” 在兩名賬房給自己解釋《勸農令》的意圖時,朱雀並不覺得完全在理,或者說即便有理也不該太過苛責,完全可以採取更溫和的方式循序漸進。 但被黃見望問起時,突然有一種感覺,好像覺得皇帝的做法如此決絕是有道理的。有些事情根本就無法在短時間內讓大多數人理解,如果時間上不允許拖延太久,就只能採取非常嚴苛的手段強迫人們去做,以後再慢慢理解。 “廣東山多地少,雨水多大風多,自古以來就非以產糧為本。只要銀子夠,完全可以從江浙、湖廣等地購買,或者去南洋諸國換取。” 對於這兩個假設黃見望很不以為意,根本用不著假設,廣西、廣東、福建,包括浙江南部,糧食產量都做不到自給自足,所以才會養成了外出經商的風俗,在陸地上賺不到錢就下海。 “若是江浙湖廣的糧食也欠收了,或者北方各省遭遇災害,也需要大量糧食賑濟,而南洋諸國又沒有太多富裕,又該怎麼辦? 你我想到的只是一家一戶,頂多一城一縣,可朝廷和聖上卻要想著兩京十三省的所有人。有道是爹有娘有不如自己兜裡有,聖上不光要考慮災害,還得面對邊患,打仗耗費的錢糧同樣不是少數。 也正是因此,藩臺才下了《勸農令》,兩廣總督李贄生前才不顧彈劾執意推行番薯和番麥。不管糧食是否能自給自足,都必須保證兩京十三省儘可能多的產糧。 這是聖上的旨意,藩臺做不到換藩臺、都司不維護換都司、南洋總督頂不住換總督。只要新政存在一天,這件事就不會改。 黃攬頭,三十六行在瓊州府弄了不少甘蔗田,此事藩臺和總督早已知曉,只是礙於新政推廣才不曾大動干戈。可紙終歸包不住火,眼下新政逐漸趨於平穩,保不齊哪天有人把瓊州府的事情捅出來就得有人吃不了兜著走。” 面對黃見望的不以為然和理所應當,朱雀很理解,因為當初他也是這麼想的。但隨著地位的提升,所處位置的不同,眼光逐漸也開闊了,看得到更遠的東西,想法也隨之改變。 是,大部分百姓可能一輩子也看不到,或者說根本沒必要看到,但有些人最好還是能看到,比如三十六行。這些年隨著新政的推廣,三十六行越來越壯大,觸角越伸越長,幾乎是能賺錢的領域都去摻合一把。 做為純粹的民間組織,光盯著賺錢本來無可厚非。可當這個組織是因為佔了朝廷政令的光才得以壯大之後,再只盯著錢就有些危險了。 廣東地方官以前是騰不出手來整治此類商戶,但早晚會騰出來的,到時候再想改,就像被黑衣軍登門的農戶一樣,可能就來不及了。 這番話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南洋總督的意思。他明令自己找機會敲打敲打三十六行,讓這些人做事收斂收斂,不要逼著朝廷含淚斬馬謖。 “瓊州府……朱大官人,此乃謠傳,是有人對三十六行心懷不滿才惡語中傷,萬萬不可輕信吶!”一聽到瓊州府這三個字,黃見望臉上的皺紋肉眼可見的起了波瀾,忙不迭的矢口否認,看上去很是情真意切。 “是否為誣告黃攬頭說了不算,小弟我說了同樣不算,總督自會調查清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此事暫且略過,赴安南種樹的事情,三十六行是否有興趣?” 這副嘴臉朱雀再熟悉不過,別說沒有真憑實據,就算把當地種植甘蔗的農戶找來當面對質,三十六行依舊會抵死不認。 實際上他也沒打算讓三十六行輕易認罪,只要把話帶到就算仁至義盡了,今後該何去何從,自己既沒權利管,也沒義務指揮。 反倒是密信上吩咐的事情得趕緊落實下去,如果三十六行不感興趣那就再去找其他商家。廣州這邊啥都缺,唯獨不缺拿著大把銀子找門路投資的商人。 “那是自然,朱大官人指的路還用問,只是不知該如何操作,又需要多少銀兩和人手?” 看到朱雀不再深究,黃見望也大致明白了這番忠告的含義。很顯然布政使和南洋總督還沒下決心要徹查三十六行,放出來的風聲無非就是一種威脅,目的估計就在去安南種樹上了。 該如何應對呢?太簡單了,自古以來就是民不與官鬥,既然人家已經有所表示了,那就別給臉不要臉,先要有個好態度,然後再去研究能不能幹、怎麼幹。 如果真的不賺錢,只要不是賠太多也得硬著頭皮上。沒轍,這就是潛規則,萬曆皇帝的官如此,景陽皇帝的官也不會太離譜。區別只是一個明目張膽的伸手要,一個暗送秋波讓人琢磨。 說實話,商人們更喜歡前者。反正都是要破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