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我讀道德經 作者:一意孤行

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麾下,稱“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公元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為了慶祝勝利,劉邦大擺酒席;宴請群臣,酒酣耳熱之際,劉邦向眾人提問?“請教各位,我們如何能得天下,而項羽又如何失去天下?”

有的大臣恭維說:“陛下獲天時、佔地利。有上蒼保佑,有神佛扶持,顯示了真命天子的本色。”

劉邦聽了笑而不語。

又有大臣補充道:“陛下更有人和,有功必賞,有過則罰,賞罰分明,故而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奪取天下。而項羽卻嫉妒有才能的人,誰有本事就懷疑誰,打了勝仗也不記功,得到了土地也不給記功,因此,他才會失敗。”

劉邦微微頜首,於是眾人又你一言我一語發表各自的見解,無非是恭維劉邦雄才大略,智謀過人,用兵得當,等等。

劉邦聽了眾臣的議論,笑著說:“你們的話也對也不對,所謂對者,只知其一,所謂不對則不知其二矣。”

席間一片寂靜,眾臣都側耳細聽劉邦的高論:“朕一介草民,起事時僅區區一驛亭亭長,斬白蛇、舉義旗、屢遭挫折,多次瀕臨於滅亡,但終究圖大業,獲取天下,立朝建國,正是由於我尚有自知之明,並不過份相信自己的才能和運氣。要知道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論治國安民,籌措糧草,我比不上蕭何;論指揮軍隊、統兵作戰、攻必克、戰必勝,我比不上韓信。我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並不是我有什麼超人的本領、更不是有什麼神靈保佑,只不過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借用了別人的長處來補償自己的不足,處處禮待像張良、蕭何、韓信這般能人,信任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才得了天下。而項羽卻相反,他認為自己了不起,看不見別人的才能,其實他手下也有許多有才能的人,由於他容不得人,有的跑到我這裡來了,有的消聲匿跡了,連范增這樣有本事的人都不予使用,所以就失去了天下。”

眾臣聽了劉邦的話,都心悅誠服。

敢於大膽承認自己的不足,敢於大膽的啟用人才,禮賢下士虛心學習的劉邦,就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聖人行為,這就是劉邦與項羽的差異所在。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為無為

第三章:為無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筆者字面理解

不尚賢,使民不爭。

如果在全社會都大力提倡把各行各業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業拿來尊為高貴、把某些行業鄙視為卑賤的話,人民就不會為名譽而紛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如果在全社會都大力提倡不把玩物珍寶當成貴重之貨的話,就沒有人會起盜心生邪念。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如果全社會的人都沒了有非分之想,那麼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人心就會平靜不會浮躁了。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如果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的話,那麼,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採用這種自己身先士卒、為人師表、無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

筆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裡闡述了“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

老子說:“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意思是全社會都應該把各行各業都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業拿來尊為高貴、把某些行業鄙視為卑賤行業,這樣從事各行各業的人都會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如果全社會都不把某些東西視為貴重、某些東西視為低賤,人們就沒有攀比之心了。如果全社會的人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