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身心達到致陰致柔的境界,能像嬰兒那樣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雜念苦心鑽研,能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民治國,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嘴巴是心靈的門戶,思想、言行,能做到以陰柔自居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面對四方內外的事物,能體現出“無知”“無慾”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一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萬物當成自己的。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高境界的德行了。
筆者感悟
老子要求我們修煉道德心境要達到:“堅忍不拔,持之以恆;致陰致陽,致柔致剛;滌除雜念,專心致志;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大智若愚,虛懷若谷;無知無慾,通達四方。”這是何等致高致遠的境界啊!
“德”就是順應自然規律而行事,“玄德”就是矢志不移的順應自然規律而行事。要做到這一點何等的難啊!
如果帝王能夠達到這種心境,老百姓就尊稱他們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吳三桂。他們也沒有做到盡善盡美。
俗話說得好:“金無赤金,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任何事物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認識的侷限,誰都不敢保證自己的所知是最多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失誤的時候,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是永遠的成功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缺陷的一面,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是最完美的。因此,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潛力所在,還要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並且能善用自己擁有的長處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學會揚長避短,平凡的自己也就可以創造出讓人自豪的成就。
我們不能對任何人求全責備,但是我們可以按照老子給我們指明的修煉心境的標準來修煉自己。修煉自己的心境,不僅可以使自己超凡脫俗,還可以改變命運。 。 想看書來
袁了凡改變命運
袁了凡改變命運
袁黃(1533…1606),初名錶,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了凡先生幼年喪父,依從母親的希望棄學從醫。有一次了凡採藥路過慈雲寺的時候,遇到一個鶴髮童顏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勸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並給了凡先生算命,說他能夠考上秀才的最高階別,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個縣令,沒有後代,只能活到53歲。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議開始棄醫求學,果然考取秀才,後來的經歷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開始相信命運了。既然命運都是天定不能改變了,還有什麼可奮鬥的?從此開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對坐一室,三晝夜不瞑目,沒有任何雜念。
雲谷禪師非常驚奇,問他:“靜坐三日,為什麼沒有任何雜念?”
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給他算命的事告訴了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說:“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沒有後代,這是人的命運,就叫做‘天作孽’,這是可以透過努力改變的;你要修煉道德,多行善事,多積陰德,這些都是你自己所積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報的?”
了凡深受啟發,決定行善事三千件,記錄善事與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舉考試,孔先生算應該考第三名,結果考了第一名,命運已經開始改變了。公元1581年喜得貴子。公元1586年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