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小說:我讀道德經 作者:一意孤行

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裡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堯 帝

堯 帝

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山南有慶都山 ; 傳為堯母慶都出生地 ; 慶都逝後葬於望都 ; 望都之名即由登堯山望都山而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記載 ; 堯是黃帝的後代 ; 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 ; 本名放勳。帝嚳去世後 ; 放勳的長兄摯繼承其帝位 ; 在放勳十五歲時被封為唐侯 ; 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 ; 發展農業 ;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 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可是帝摯卻沒什麼突出的政績 ; 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勳而疏遠摯。帝摯九年 ; 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勳 ; 放勳即帝位 ; 帝號堯 ; 因初封於唐 ; 即以唐為朝代號 ; 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號 ; 後人稱其為唐堯。唐堯即位後 ; 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 為政勤慎儉樸 ; 定曆法 ; 施德政 ; 抗天災 ; 建國制 ; 選賢能 ; 政績卓著。

唐堯當政初期 ; 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 ; 百姓經常耽誤農時 ; 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 ; 根據日月星辰執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 ; 測定了四季 ; 又以月亮一週期為一月 ; 太陽一週期為一年 ; 一年定為三百六十 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歷法 ; 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 ;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湯 ; 穿用葛藤織 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 ; 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 " 欲諫之鼓 ";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 ; 隨時 可以擊打這面鼓 ; 堯聽到鼓聲 ; 立刻接見 ; 認真聽取來人的意 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 ; 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 誹謗之木 "; 即埋上一根木柱 ; 木柱旁有人看守 ; 民眾有意見 ; 可以向看守人陳述 ; 如來人願去朝廷 ; 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 ; 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瞭解 ; 堯當政時 ; 發生 過嚴重的水災 ; 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 ; 四處氾濫 ; 他讓鯀治水 ; 疏導九河 ; 戰勝了洪水 ; 堯執政初期 ; 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 ; 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 ; 非常鬆散 ; 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 ; 所以 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 ; 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 ;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 ; 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 ; 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年老後 ; 為找到繼任的賢者 ; 到處尋訪 ; 四嶽薦舜 ; 謂舜至孝 ; 對*他的父親、繼母仍孝順無二心 ; 與鄰里相處和睦。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 ; 使九男與處觀其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