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完整保留”。“今天的中國人面臨信仰危機,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消失的危險?”
我心平氣和的說:“在中國,如果有哪家的兒女不孝敬父母,群起得而誅之;如果哪家的兒女不好好讀書,父母在人群面前就會直不起腰來,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了”。“說得再深層次一點:在中國,天主教、*教、佛教等各種宗教的信徒們可以互相通婚,相互間可以和睦相處”。“從古到今,從來沒有聽說過教派之間發生過戰爭,和平可以維繫千百年”。
我反問他:“這種大一統的文化,在印度有嗎?”他默然不答。
我又說:“為什麼在中國會出現這種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呢?”“因為在中國人心中,有高於宗教的思想觀念存在”。“我們的老祖宗‘老子’把原本就固有的自然法則歸納為‘道’,把順應自然法則的行為歸納為‘德”,所以中國人習慣於‘順其自然’而行事”;“中國人凡事都講‘和為貴’,我們的老祖宗‘孔子’把它歸納為‘中庸’之道”;“中國人一向以慈悲為懷,從古到今沒有發動過一次侵略戰爭,這與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教義不謀而合”。“正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高於宗教的思想道德觀,所以中國人的思想不會拘泥於某種宗教的教義,而把他們歸結為學派進行學習和研究。這就是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道學’‘儒學’‘佛學’”。“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才有‘順其自然’、‘和為貴’、‘樂善好施’、‘忠孝兩全’、‘上善若水’等等涵蓋了各種宗教的優秀觀點”。“中國人這種獨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今天如此,再過一千年也同樣如此”。
我看著他的眼睛說:“您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說沒有‘信仰’的‘信仰’,是最高境界的‘信仰’”。
其實,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已經深深紮根於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髓裡了。只是這些文化很多都是透過老一輩潛移默化、言傳身教流傳下來的,我們也會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流傳給我們的後代,人們有意無意的都在按照這個軌跡往前走。比方說有的人做出了不和常理的事,就有人站出來說:“沒有王法啦!”這個“王法”二字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再比方說有的孩子很懂事,大人們就會高興的表揚他:“這個孩子很有家教!”這個“家教”二字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誰能夠詳細說出他們的具體內涵呢?這就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所在,一種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宣傳,已經融入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的文化傳統。
有很多在國外深造的中華學子,他們接受的是完全西化的教育,有的在國外參加工作了,他們可以完全融入異國的文化,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美德使他們表現非凡,有的很快就走上領導崗位了。一旦他們走上領導崗位以後,融入骨髓裡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會散發出誘人的芳香,“勤勞智慧”、“樂善好施”、“尊老愛幼”、“循循善誘”、“艱苦樸素”、“純樸善良”等等,諸多中華美德就會在他領導的範圍內發揚光大。既能融入異國文化,又固守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就是中華文化“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的“大道”表現。。 最好的txt下載網
百里奚五羊皮
百里奚五羊皮
公元前655 年,秦穆公派公子縶到晉國代自己去求婚。晉獻公把大女兒許配給秦穆公,還送了一些奴僕作為陪嫁,其中有一個奴僕叫百里奚。
他是虞國的亡國大夫,很有才能。晉獻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卻寧死不從。這次,有個大臣對晉獻公說:“百里奚不願做官,就讓他做個陪嫁的奴僕吧。”
公子縶帶著百里奚等回國時,半道上百里奚卻偷偷逃走了。
秦穆公和晉獻公的大女兒結婚後,在陪嫁奴僕的名單中發現少了百里奚。就追問公子縶。公子縶說:“一個奴僕逃走了,沒什麼了不起。”
朝中有個從晉國投奔過來的武士叫公孫枝,把百里奚介紹了一番,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賢才。於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
再說百里奚慌亂中逃到了楚國的邊境線上,被楚兵當作奸細抓了起來。
百里奚說:“我是虞國人,有錢人家看牛的,國家滅亡了,只好出來逃難。”
楚兵見這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子一副老實相,不像個奸細,就把他留下來看牛。
他還是有一套牧牛的本領,把牛養得都很肥壯,大家給他送了個雅號——“放牛大王”。楚國的君主楚成王知道後,就叫他到南海去放馬。
後來秦穆公總算打聽到百里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