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3 / 4)

小說:我讀道德經 作者:一意孤行

大象,天下往。”就是要人們按照人類已經認識的自然規律去運用、去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認識自然規律。

“執大象,天下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科學和哲學思想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被廣為接受、推廣。孔孟的儒家學說,用了幾百年才被廣泛接受;鬼谷子的縱橫學說,到今天還沒有得到廣泛認知;老子的《道德經》現在還有人認為它是“唯心論”的論調;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時候,有人說他是“瘋子”……。

*說:“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主觀認識。檢驗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相一致。這隻停留在主觀認識範圍內是無法解決的。只停留在客觀實際範圍內也不行,要檢驗真理就必須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聯絡起來加以對照。

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一方面,實踐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活動,實踐活動中包含著主觀因素。 另一方面,實踐又是一種變革現實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具有客觀性。實踐是唯一能起到把主觀和客觀聯絡起來加以對照的作用,因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不是經口頭上說了就成為真理,而是經過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總結論證而得出的結論。

任何真理都不僅是絕對的真理,都應是相對真理與絕對的真理的統一。 任何真理只能是對無限發展的客觀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確反映,認識有待於擴充套件。應當承認世界還有未認識,真理有待擴充套件,有待深化。因為真理也是仍然需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而對真理的擴充套件,對真理的深化只有在實踐中得到實現。因此,對待真理的態度,應當是在實踐中即堅持又發展,這才是對待真理的正確態度。即使現在認為是科學的真理,但仍是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的。否則就難免要陷入唯心或形而上學的思想了。

扁鵲說病

扁鵲說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面板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 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裡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 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 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面板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裡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 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採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藥可救。

刮骨療毒

刮骨療毒

三國時代,魏蜀吳惡戰連場。有一次,關公(關雲長)揮軍攻打曹兵時,右臂中了敵人的毒箭。眾將請關公班師回荊州調治,關公不允,說:“我不能因小小創傷,而誤了軍國大事。”

眾人只好四方訪尋名醫。一日,來了一個自稱華佗的醫生,他說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