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資料中,有這樣的介紹:雲南白藥為雲南人曲煥章創制的、專門用於傷科治療的中成藥散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其處方現今仍然是中國政府經濟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最高機密。
對於曲煥章其人,資料中也有簡單的記載:曲煥章,字星階,原名曲佔恩,1880年,出生於雲南省江川縣趙官村。1902年,曲煥章研製成功雲南白藥的前身“百寶丹”。
1880年出生的曲煥章,1902年就研製出了百寶丹,那時他才年僅22歲,如此年輕的一個山村郎中是怎樣研製出日後聞名天下的雲南白藥的呢?
這給老百姓們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而這些流傳於街頭巷尾、茶樓酒肆的故事,相對於白藥淵源本身來說,似乎顯得更為神奇。
傳說有一天,曲煥章上山採藥,看見兩條蛇正在纏鬥。過了一會兒,其中一條敗退下來。這條氣息奄奄的蛇游到一塊草地上蠕動了起來。此時,奇蹟發生了,不一會兒,蛇身上的傷口變得完好如初。曲煥章等蛇遊走後,拿起那草仔細辨認,他認定這草一定有奇效。於是,綜合民間傳說和自己平時療傷止血的經驗,曲煥章終於創制出了百寶丹。
但1930年前後,曲煥章本人曾在報紙上宣揚,說他的百寶丹是受“異人”相傳。1956年的雲南日報上登載了曲煥章妻子繆蘭英的講話,也證實了這一點。並肯定這個“異人”就是雲南箇舊縣的姚連鈞。
據繆蘭英講述,曲煥章年少時,父母雙亡,有一天,16歲的曲煥章突患重病,倒在了箇舊縣街頭,幸而被姚連鈞所救。
姚連鈞是一位精通外科藥理的遊醫。隨後曲煥章就拜姚連鈞為師,並跟隨他在雲南北部、四川、貴州一帶遊歷。師徒倆一邊採集草藥,一邊四處行醫。在姚連鈞的教授下,幾年下來,曲煥章得到了師傅的全部真傳。
在前人和民族民間藥方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實踐,1902年,一種取名為“百寶丹”的傷藥被曲煥章研製出來了,這種白色的藥末具有很強的消炎止血、活血化淤功能。人們根據它的外觀把它叫作——白藥。
饅頭的由來
饅頭的由來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諸葛亮《祭水文》:“維大漢建興三年秋九月一日,武鄉侯、領益州牧、丞相諸葛亮,謹陳祭儀,享於故歿王事蜀中將校及南人亡者陰魂曰:我大漢皇帝,威勝五霸,明繼三王。昨自遠方侵境,異俗起兵;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我奉王命,問罪遐荒;大舉貔貅,悉除螻蟻;雄軍雲集,狂寇冰消;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猿之勢。但士卒兒郎,盡是九州豪傑;官僚將校,皆為四海英雄:習武從戎,投明事主,莫不同申三令,共展七擒;齊堅奉國之誠,並效忠君之志。何期汝等偶失兵機,緣落奸計:或為流矢所中,魂掩泉臺;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生則有勇,死則成名,今凱歌欲還,獻俘將及。汝等英靈尚在,祈禱必聞:隨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國,各認本鄉,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之祭祀;莫作他鄉之鬼,徒為異域之魂。我當奏之天子,使汝等各家盡霑恩露,年給衣糧,月賜廩祿。用茲酬答,以慰汝心。至於本境土神,南方亡鬼,血食有常,憑依不遠;生者既凜天威,死者亦歸王化,想宜寧帖,毋致號啕。聊表丹誠,敬陳祭祀。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諸葛亮何嘗不知:河流必然合乎自然法則,用人頭來祭奠河流是無濟於事的,然而又不能違背民間風俗,所以用“饅頭”代替人頭來祭奠,實為告慰那些平南犧牲將士的英靈。
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孟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系蜀漢時建寧(今雲南曲靖)人。彝族首領。劉備死後,他曾和建寧豪強雍輳�鴇�詞瘢���罡鵒了�埽��黃咔芷咦藎�笫聳瘢���分胸�!�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