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還有甚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殺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
文天祥的一生為人們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廣為傳頌!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從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筆者字面理解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大德廣博的內涵,是在道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想去洞悉“德”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之中才能夠找出目標與答案。所謂“德”就是遵從“道”而行事。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那麼道又是什麼呢?道這個東西,在人們腦海裡的反映是恍恍惚惚的。“道”是萬事萬物本身固有內在本質規律,是客觀存在的。這裡指的“道”是人類在恍恍惚惚中認識的“道”,是人類認識層面上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正如人看不見能量轉換一樣,但它就是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恍惚中似乎有象的存在,在恍惚中又似乎有物的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它是那麼長遠,又是那麼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而這些生命的原素又是非常真實的。如天地沒有這些原素,天地就不能悠久,人類沒有這些原素,人類就不能生存。而且其中又包涵了應用不失其時的信驗,與迴圈不息的根據。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自古至今這現象永不磨滅。憑它可以驗證萬物的發生與發展。我怎樣知道萬物的發生與發展呢?就是透過這個方法。
筆者感悟
本章老子要闡述的是人們對“道”的認識過程。從字面上很難理解。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規律。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初期,總是從紛繁雜亂的表象中逐漸提取、集中,此時腦海裡的概念是恍恍惚惚的,在這些恍恍惚惚的概念裡逐漸總結出一些可靠的資訊,此時就是“名”的產生過程。再從集中的認識中不斷昇華,此時就產生了“知識”。認識越昇華就越趨近自然,越趨近於自然就越趨近於真理,此時就產生了“科學知識”。再用科學知識來指導我們探索更深層次的自然奧秘。這就是老子在本章裡所闡述的“認識論”。
在現代,還有些學者,給老子扣上一頂“唯心論”的大帽子。在老子所處的年代,自然科學還沒有達到微觀世界,老子要把自然科學還遠遠未及的東西描述出來,當然叫我們看來恍恍惚惚、神乎其神了。有的人沒有理解老子的意圖,沒有通篇理解《道德經》的真諦,就認為老子是主觀臆斷、是唯心論者,加以這樣那樣的評說,我認為不妥。
僅僅是一個“太陽中心說”哥白尼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伽利略在鐵窗裡渡過了餘生,布魯諾用身上的烈火來捍衛。今天的人們都知道宇宙不是圍繞太陽轉的,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魯諾的觀點與真實的宇宙觀相違背,我們是不是也給他們扣上一頂“唯心論”的大帽子?我想所有人都會反對的。
人類的認識就是這樣由否定到肯定,又由肯定到否定,這樣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的,直至人類的認識無限趨近於事物的本來面目。今天我們學習的科學知識,也未必是無限趨近事物本來面目的真理,照樣會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化而發展。太陽中心學說否定了地球中心說;今天的宇宙理論又否定了太陽中心說,直至今天我們還在探索究竟宇宙圍繞什麼在運轉,天文學也是在不斷發展的,這一點也驗證了老子提出“認識論”的正確性。。 最好的txt下載網
瞎子摸象
瞎子摸象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心地善良,很樂意幫助別人,對臣民們也是如此。
有一次,幾個瞎子相攜來到王宮求見國王。國王問他們說:“有什麼事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