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小說:我讀道德經 作者:一意孤行

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佔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不僅得軍心民心,事奉聖上也很忠心勤謹。無論是手握強兵,還是方臨戎敵,詔命他何時入朝,他從未遲延過。在他被倖臣魚朝恩讒毀,削去兵權後,僕固懷恩率10萬大軍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他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他還說,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懼怕盈滿之患。等到秩序安定,僕固懷恩被擒,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但這位四朝柱石,衛國功臣,理應受到寵遇。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為“尚父”。他既富貴而且長壽,後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有數十人之多,當孫子來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頷首而已。有一齣戲《打金枝》,反映了他家興旺熱鬧的場面。戲的故事是,郭子儀70大壽,全家的人全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斥責道:“你依仗皇父就不來拜壽,我父還不願意當皇帝呢!”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後,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最高境界的處世哲學,在房玄齡和郭子儀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誕傲致殞的禰衡

誕傲致殞的禰衡

東漢末年的禰衡,是一個狂傲之士;他後來“誕傲致殞”(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是不足為怪的。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東北)人。禰衡少年時代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氣,記憶力非常好,過目不忘,善寫文章,長於辯論。但是,他的壞脾氣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誕,動不動就開口罵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這麼一個人物,又生活在天下*、軍閥割據專權的東漢末年,所以他的悲劇命運也就註定了。

建安初年,漢獻帝接受曹操的建議,把都城遷到了許都(今許昌)。為了尋求發展的機會,禰衡從荊州來到人文薈萃的許都後,為求進用,曾寫好了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為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裡,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也沒派上用場。當時許都是東漢王朝的都城,名流雲集,人才濟濟,當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這裡,但自視甚高又不願同流合汙的禰衡一個也看不上眼。有人勸他結交司空椽陳群和司馬朗,他卻很刻薄地挖苦說:“我怎麼能跟殺豬賣酒的人在一起!”又勸他參拜尚書令荀彧和蕩寇將軍趙稚長,他回答道:“荀某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弔喪,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只好叫他去監廚請客。”後來,禰衡終於結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後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楊修。可能是才氣學問相當並且氣味相投的原因,他們三位不僅比較談得來,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