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前的障礙基本情理完畢,在蓋亞眼裡看來,巨木堡就像一位束帶裹袍、瑟瑟發抖的美婦,袒露在聯軍將士面前,等待他們來凌辱和蹂躪。
蓋亞和聯軍首領們確立的攻城戰略和對取勝的強大信心,可不是建立在一廂情願基礎上的空中樓閣,而絕對是以強大實力做支撐,是立足於現實的理性選擇。
雖然自古以來,兵家就對攻城持排斥和否定態度,可嚴酷的事實和冷冰冰的統計資料告訴人們,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城池攻防是大多數戰爭之常態,併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戰爭形式。
雖然人們不斷誇大守城方的優勢,貶低攻城方的優勢,可嚴酷的事實和冷冰冰的統計資料再次吐露了真相,遭受圍攻時,攻城方的獲勝機率遠大於守城方。
即便是傷亡比例這個經常被人詬病的問題,在進行大量統計分析的基礎上,依然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從純戰術角度看,四倍兵力是攻守雙方傷亡對比的臨界點。
攻方兵力達到守方兵力的四倍,那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損失最終將少於守方,而且隨著攻守兩方兵力對比的繼續拉大,損失對比也將成同比例增大。
對於這個與人們的印象完全相悖的結論,並不難解釋。攻方具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時間、地點選擇上的主動權。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攻方都可以自行選擇,守方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兵力上的優勢則可以保證指定時間、指定地點,攻方所運用的兵力和武器密度遠大於守方。
而對於守方來說,必須保證在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能讓攻方的優勢發揮到這樣一種程度︱︱突破城牆。
這種看法與後世西大陸一位偉大軍事家的觀點完全契合:“戰爭的道理與圍城的道理相同,打破了一點,其他一切等於零。‘
理想化的戰爭同常態的戰爭是如此不同,觀念中的常識與現實中的常識也是完全背離。沒有誰不追求理想,可是,身經百戰的指揮官更必須正視現實。
猛虎軍團崛起時,大陸已經進入了城堡時代,城池攻防是主要戰爭形式,此間更有所謂戰必攻城之說。
城市不僅控扼交通,輻射大片地域,而且是政權更迭的象徵,也是大多數勢力最終決戰的場所,其得失,意義十分重大。
巨木堡是猛虎自治領的首都,更兼財富充盈,是聯軍發起進攻的原動力。
它坐落通衢與水網之間,是一個輻射面極廣的巨城,不僅卡住聯絡大陸東西的大陸公路,也扼控南北流向的走廊第一大河累斯頓河,憑藉順暢的河道跟閃特聯絡是十分緊密的,物資運輸無憂,兵員送達也十分迅速。
無論軍事、政治、經濟,這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佔據了巨木堡,意味著鉅額的財富到手;佔據了巨木堡,意味著猛虎自治領首都陷落,中央郡也完全落入聯軍手中;佔據了巨木堡,意味著閃特的腹地完全袒露;佔據了巨木堡,意味著蛟龍軍團的一切勝利前功盡棄。
將首都直接裸露在敵人兵鋒下是極端冒險的行為,一次戰敗,就可能全盤皆輸。
首都的失陷,將極大地影響軍心、民心,完全改變戰場形勢,甚至引發失陷方政權根基的鬆動直至垮臺。這在戰史上不乏其例。
雖然領主丹西不在城內,但席爾瓦有些瘋狂的龜縮戰略也讓得到情報的他大吃一驚。丹西懂得戰爭藝術,不搞冷兵器時代的遙控指揮。他雖然放手讓權,但將曼尼亞設為第二首都,除了穩定閃特外,也有出大問題之後加以補救的因素在內。
常規是常規,特例是特例。統計規律僅說明了常態情況下雙方各自的勝率,勝利的榮耀最後到底由誰享受,失敗的苦果到底由誰品嚐,還要憑劍與血來說話。
天剛剛露出了魚肚白,已經養精蓄銳了半個多月,負責首攻任務的聯軍步兵,已經開始在圍城工事外邊集結。
這些都是訓練有素的走廊各國精兵,他們組成一路路的城池強攻編隊,黑壓壓地排出一片兵海。
各種攻城器械也排布齊整,各就各位,開入指定的作戰威力區。
蓋亞糅合東西之長,本次戰役的攻城器械數量之繁多,種類之齊全,足以寫進軍事百科全書。
用於地道攻城的各種挖掘類器械,此時自然仍在鼓點號聲的掩護下,在數萬礦工的手中揮舞,在看不見的地面下悄悄地朝著巨木堡方向挺進。
偵察瞭望類器械早已開始活動。高數十米的定點式觀察臺和可移動的輪車式觀察臺上,目力極佳的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