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每天從早到晚,這裡的人們就忙個不停。所有的大人孩子們,小的八、九歲十來歲,老的六、七十歲,只要是能動的人就沒有閒著的。用玉叔的話說:“人生來就應該幹活。只有幹才能活!你不幹,我不幹,他也不幹,吃喝穿戴可就都沒了。。。。。。”

就拿我奶奶家來說吧!天剛矇矇亮的時候,大家就起來了。奶奶裡裡外外忙著做早飯。

二叔和小叔用獨輪小車到灣裡取土,他們倆一個推一個拉,把推回來的土一是用來墊宅基地,好準備以後蓋房子。二是為了墊豬圈積攢農家肥。

大叔挑起扁擔到村前的水井上去挑水,水井離家有七、八十米,每天往返都要挑十趟左右,才能把水缸挑滿。

那個年月每家的糧食都很少,人的口糧才將將夠吃。家裡養的雞、羊、豬、狗、兔,除了喂一點麥麩子,最多的都是喂穀糠和草。所以,鳳姑每天早晨一起來就得去割草,回來好餵豬還要把豬圈墊上一層新土好積肥。

等大家吃過早飯,奶奶在家忙家務。玉叔到生產隊去幹活。二叔、小叔、鳳姑和我就去上學了。傍晚放學後,繼續去割草,回來餵豬、墊豬圈一直忙到天黑。晚飯後,男人們到生產隊去記工分。女人們在家紡線織布做針線。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那個年月種莊稼可比現在辛苦得多。那個時候的農民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二、三十戶的生產隊,甚至幾百戶的大隊也照樣是沒錢。生產隊每年的經費很少,除了買種子、農藥和必備的農具以外,就沒什麼錢了。想買化肥和除草劑,對不起,沒錢!當然,那個年月還沒有除草劑。種莊稼靠的全是農家肥,這裡有生產隊牛馬圈裡的糞土。再就是各家各戶豬圈裡的糞土。

在華北平原都有春播和秋種。春天播種棉花、玉米、高粱、穀子和大豆等等;秋後還要播種冬小麥。而在夏天收完小麥以後,馬上就要栽種紅薯(地瓜)。因為紅薯的生長週期短產量大。所以,很適合插種。而當時紅薯在那個地區、就是主糧之一。

過去在東北地區到了冬天,農民就很少幹活開始貓冬了。而在河北老家的冬天裡,我看到農民們照樣下地幹活。大多是打土坷垃,整理農田,或是興修運河和水渠。

大人們很忙,孩子們也沒閒著的。他們除了幫家裡幹一些割草、拾柴和撿糞的一些活以外,在學校也同樣參加勞動。

收莊稼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們到地裡去撿遺落的糧食,做到顆粒歸倉。或是在播種的時候,到地裡幫助播種。我在學校第一次參加勞動,就是跟大家一起到地裡去撿落下的麥穗。過些天又去幫助栽培紅薯。

栽培紅薯的時候,先是到生產隊裡去取秧苗。在暖窖裡一位農民大伯,把席床子裡的紅薯秧苗掐下來,小心地放在籃子裡。我們學生倆個人一夥,把滿籃子的紅薯苗抬到地裡去。

大人們在前面刨坑打底水(刨好碗大的土坑澆滿水)。我們學生在後面待水下去後,用雙手把一棵棵的紅薯秧苗栽培好。我蹲著身子按著鳳姑教的方法,吭哧,吭哧地老半天也沒栽幾棵,不大一會腰也酸了腿也麻了,被同學們落的老遠。

鳳姑對著我喊:“飛兒!甭著急啊?我回過頭來幫你!”

從打我記事的時候起,就不知道啥叫節儉,而在回到老家以後的日子裡,才真正知道節儉的。在那個年月,那個地方,任何東西都是寶貝。從那時候起,我才知道了什麼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人們全都保留著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中華美德。

人們無比珍惜每一顆糧食。常年吃的是紅薯、紅薯面的窩頭,還有少部分的棒子麵餅子。 乾重活的人吃乾的,稍許清閒的人吃稀的,平常日子吃孬的,只有過年過節來客人才吃上一點細糧和炒菜。炒菜除了棉花籽油和鹽以外,根本沒有別的佐料。家裡雞下的蛋是用來賣錢的,最不濟也用它換一些緊俏的商品。養的豬和羊是沒有捨得殺的。養到年底全都用獨輪車推去賣掉,換回了錢好過年和零用。每家過年割上個三斤、五斤的肉就不錯了。

在那裡的老少人們,幾乎所有的人從裡到外穿的全是自己家裡紡織的粗布衣裳。大人們去辦重要的事情,相親、進城和結婚的時候,才肯把僅有的洋布衣裳穿上。那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每個人都夠得上學習雷鋒的標兵。

再說每個人家除了有上學的學生,在夜裡是捨不得點燈的。就是有學生也都儘量在天黑前把功課做完,為的就是節省點燈的煤油。學生們用的作業本,全是自己用大張的紙裁好了訂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