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路口有水泥塑像的交警,時時刻刻在向路人敬禮,我看見那些非血肉之物擺的姿勢,很不以為然,塑像能代替交警嗎?沒有參與敬禮,如同不敬禮。
前面說的是禮之和,禮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節”。禮而無節則濫,禮是用來節制狂狷達到和諧的。《呂氏春秋》裡說:“天生人而使有貪,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欲是慾望,節是節制。萬事萬物,無節不成氣候,慾望不節制導致自身的迅速滅亡。竹子是草本植物,它能長得跟杉木一樣高,是因為有欲有節,竹節是剋制和發展最完美的辯證案例。借用為制訂節日文化來約束貪慾。
中國的節日不是用來狂歡的,而是用來約束的,即紀念、提示和收斂。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滿足人們口腹之慾、戲水之興,讓你這一天吃得喊不要,玩得喊太累,省得你天天想吃想玩。清明節祭祖,雨水季節怕墓穴被毀,冬至祭祖,晴朗季節修護墓穴,悼念先人,是叫我們不要淫祀(沉溺其中,是為迷信),適可而止,積極地面對生活更重要。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從此後一年350天還要天各一方的,該放牛的放牛,該織布的織布。七月半,是安撫孤魂野鬼的,也就這一天,不要沉溺其中。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祭月的,因為一年裡就那夜月最圓,提示天下游子回家團圓,不管有錢沒錢。重陽節,提示關注老人。臘月二十四是小年,提示進入春節狀態,這時開始準備過年了,在此之前別天天惦記著過年,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所謂的“拜個早年”是浮躁。除夕是慶祝“除”去了怪獸“夕”,又平安健康地度過了一年——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說法是錯誤的,除夕之夜應該是“迎春節聯歡晚會”。春節是慶祝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天增歲月人增壽,鄉下的風俗我早餐不飲酒不吃肉,以清淡抵消前夜的大魚大肉,並提示一年之計在於儉。元宵節是提示過年完畢,鄉下的說法是“出元宵”,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所謂的“拜個晚年”是沒文化。
外國的節日也不是用來狂歡的,而是用來紀念、提示和收斂的。三八節,提示尊重婦女。五一勞動節,提示勞動者休息,但第二天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六一兒童節,提示愛護兒童,讓他們盡情地玩一天,但第二天該上學就上學去。父親節、母親節,提示孝道,但第二天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好兒女志在四方;中國沒有那兩個節日,不需要,中國人倡導百善孝為先,平日裡記著,況且,“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過生日,祝壽,比父親節、母親節的普適性更有針對性。感恩節,提示感恩,但第二天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不得淫祀(沉溺其中,是為迷信)。愚人節,提示平日裡想使壞又不允許的人盡情狂歡,但剩下的一年364天不可騙人,還是修節以止欲——中國沒有愚人節,我們全年都在說假話騙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8、捨生取“義”
義就是道義。義離不開禮,義是禮的補充,繁體字的義寫成義,羊做犧牲是最典型的禮的表現形式。禮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用來約束的,被動遵守的;義是有所不為而有所必為,是用來激勵行為的,主動實施的。公共場合限制抽菸、 吐痰、喧譁,是禮;讓座、抓小偷、拾金不昧,是義。請不要離開禮來談義,也不要在沒有基本禮貌的環境下指責不義的行為。我們什麼時候養成了公共場合不抽菸、不吐痰、不喧譁、不脫掉鞋子將臭腳伸到對面座位上,再來讓座、抓小偷、拾金不昧,就容易多了。我們的上司還停留在頤指氣使的修養程度上,叫他懂得廉恥那是痴人說夢。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什麼一定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成見,原則是行義,只依從義來行事(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見得思義”(),“行義以達其道”(),見義勇為()是君子當仁不讓的事。子產,役使民眾得當是小義(使民也義);公叔文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中義(義然後取);子路說:不為國效力不義(不仕無義),是大義。
君子把義作為最高準則(君子義以為上),言談不涉及正理,倒還只是不可造就(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小人有勇而無義會去做盜賊,君子有勇而無義會鬧出亂子(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風險可就大了。子路,是有勇而有義的君子,他捨生取義。
衛國前太子蒯聵(參見第33章《約之以禮的色》),回國把外甥劫持到臺閣上謀求復辟,孔府總管欒寧趕緊派人去通知子路出逃。子路雖是魯國僑民,但做了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