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歷史的中國 作者:敏兒不覺

年范雎接替穰侯被正式任命為丞相,封為應侯。接著又把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驅逐到關外,將宣太后安置於深宮,不準再幹預朝政。透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於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從此秦國在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指引下,連連取得對外作戰的勝利,逐步蠶食六國的土地,為秦國最終兼有天下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評價他時指出:“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枉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二、戊戌變法

兩千多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般飛逝無蹤,轉眼間中國已經從最初的封建社會階段過渡到了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晚清末年。當時的清光緒帝面臨著國家日漸衰弱,列強不斷侵吞我國領土,慈禧太后和諸守舊派大臣把持朝政的這樣一種內憂外患的局面。應當說光緒帝所面臨的處境與秦昭王所面臨的處境還是有些相似之處的,對內都有太后專權及權臣持政之憂;對外則一個面臨著吞併六國的歷史性機遇卻苦於沒有切實可行的軍事策略,一個則截然相反,面臨著將被強國瓜分卻迴天無術的困境,總之都處在需要一種大變革的前夜。最終的結果卻是早在兩千年前的范雎運用其嫻熟而高超的政治智慧步步為營,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當時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則過於稚嫩和天真,一味地蠻幹,以卵擊石,使得戊戌變法以徹底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內在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一、封建勢力過於強大。中國的封建制度延續了二千多年,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領域與資產階級維新派相比都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變法運動主要依靠有職無權的傀儡光緒皇帝。在軍政大權都操縱在地主階級守舊派手中的情況下,貿然頒佈變法詔書,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第二,中國的維新派的活動範圍僅僅侷限於帝黨官僚和士大夫階層的小圈子內,群眾基礎薄弱。他們希望在不否定封建制度的情況下,主要依靠同樣也是封建勢力代表的帝黨官僚來推行資本主義一套主張,這就彷彿希望帝黨官僚自己來革自己的命,自己來砸自己的飯碗那樣荒唐可笑。不屑一顧的帝黨官僚大抵動一下手指頭改良派便難以為繼了。第三,不利的國際環境。鴉片戰爭後,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為維護自身的長遠利益支援中國的頑固派反對維新派。維新派希望藉助變法使國家獨立富強來反對外來侵略,這無異於與虎謀皮,必然會遭到其強烈反對。

從具體操作上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光緒帝和改良派缺乏一定的政治智慧是導致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失誤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沒有爭取到後黨、尤其是慈禧太后的支援

1861年的“北京政變”使慈禧太后事實上掌握著中國的最高權力。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她與一般帝黨成員所不同的是她有時不得不從整個民族的立場和全國的高度去考慮和思索一些問題。隨著時代的風雲變遷,她可能也不得不被迫接受一些新的思潮。縱觀她主政期間,中國還是興起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當然這些歷史事件都是以是否有利於她的權力的鞏固為前提的。慈禧與思想極端守舊、凡事只考慮個人狹隘利益的封建頑固派是有所不同的,只要不損害其切身利益不危害到她的地位的鞏固,她甚至部分傾向於變法。譬如在此之前的洋務運動期間,她便支援洋務派而反對頑固派。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后即明確地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時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因此如果康有為等改良派和光緒皇帝能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變法運動甚或更依照王照的意見,“奉之(慈禧)以主張變法之名,使得公然出頭”,爭取慈禧太后對變法的進一步支援,這樣更有利於排除頑固派官僚對變法的阻力,使變法得以繼續向前推進。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不僅忽視慈禧對變法的贊同態度,甚至把慈禧的贊同視為阻撓,不必要地捲進後黨、帝黨之爭,迫使慈禧太后從終於從幕後走到臺前,悍然發動戊戌政變,使得變法中途流產,應該說這是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當然慈禧太后無論怎麼評價始終都是中國封建主義結出的一個毒瘤,對她並不能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但是採取更富有策略性的方式還是應該的,就象兩千年之前的范雎所做的那樣,在變法未取得任何成效之前儘可能避免節外生枝。

2、沒有處理好與洋務派的關係以期統一立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