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小說:歷史的中國 作者:敏兒不覺

簧鼓動韓信去攻打齊國何來今日之挾功稱王。

項羽這時才真正知道了韓信的戰略價值了,趕緊派遣一說客試圖說服韓信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當即被韓信予以回絕。這位說客前腳剛走,蒯通便不請自來,試圖再次用自己的靈牙利齒來說服韓信,以達到自己“西鄉為百姓請命”的目的。他首先是以會看面相說事:“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在於面色,成功失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麼樣?”蒯通回答說:“希望隨從人員暫時迴避一下。”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蒯通說:“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看您的背相,則顯貴而不可言。”韓信說:“此話怎講?”蒯通道:“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起,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有如雲遮霧繞,像魚鱗那樣紛至沓來,似火焰迸飛,隨風燎原。當此時也,大家一心想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席捲直前,聲勢震動天下;軍隊卻只能久困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如此已歷時三年。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藉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戰滎陽敗,戰成皋受傷,於是逃到宛、葉兩縣,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將士的銳氣長期困頓於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據我估計,非聖賢不足以平息這場彌天之亂。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掌握在您的手裡。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採納啊。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若真能如此,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到那時憑藉您的賢能聖德,擁有兵強馬壯之勢,佔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可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從此可以看出蒯通之才還是稍遜於張良一籌,仍抱有封疆裂土之陳舊觀念)。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我曾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採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子,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的衣裳,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食物,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蒯通卻又說道:“你自認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刎頸之交。後來因事發生爭執,使得二人反目成仇,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項王,捧著項嬰的人頭逃跑,歸降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在泜水以南殺死了成安君,使其身首異處,成為天下人之笑柄。這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為什麼呢?根源在於人心叵測而貪得無厭。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的結交更鞏固,而你們之間的休慼相關的事情又較之重要得多,所以您斷定漢王不會加害於您實在是大錯特錯。從前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儲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鳥盡弓藏、兔死而狗烹那是一定的。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比不上張耳與成安君,以忠誠信義而論您也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希望您深思熟慮。況且我聽說,功高震主;功勳過多的人得不到賞賜。您的功勞可說是天下無二。而計謀出眾,世上少有。如今您據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帶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四海之內都無容身之處!身處臣子地位而有著使國君感到威脅的震動,名望高於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認為這是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