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也沒有多說,就是上表了武陵七子皆要參見比武,還誓要奪魁的決心。
寫完了奏摺,讓內侍趕緊進宮交給趙王,讓趙王代為轉呈。
這種小事,趙王樂意為之。
是以,早朝之上,趙王呈上了代王的奏摺,皇帝看了個開頭有點兒疑惑,還心想,啥時候出了個武陵七子,他怎麼從來沒聽說過呢?看來他手下的探子又該換一撥了。
再往底下一看七子的名字,嘿,這不就是在武陵長公主府上進學的七個小子嘛!其中代王的名字赫赫然排在第三。
皇帝是一有代王萬事足,當下樂呵呵地稱讚了裴天舒,拽文的話一大堆,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他有大將之風,不僅個人為國盡心盡力,還不惜餘力為國家培養新型人才,譬如武陵七子就很好嘛!
不止眾大臣,連裴天舒都有點兒犯迷糊。什麼武陵七子?
他掰著手指頭認真地數了數,除了他女兒,在他府上上學的可不就是七個熊孩子。哦,不,熊孩子長大了,全特麼的成了混小子。
可是最大的也才十五,做這虎賁中郎將真的好?
果然,就有人拿年紀做文章了。
不用他反駁,皇帝就說了“先帝十二歲就做了上卿”,說白了出名要趁早嘛。沒辦法,皇帝屬意的代王,不過才十三,他能不這樣說嘛。
至於身份,帶著武陵長公主府的帽子,哪怕其中的譚中秀不過是個尋常大夫的兒子,也沒人敢拿此做文章不是!
由皇帝親自保駕,武陵七子這組合正式掛牌成立,且名揚千里。
當然,揚的自然是好名了。
譬如,以前從不義診的譚中秀,如今是沒事兒走哪兒都帶著藥,哪怕路上碰見誰崴了下腳,也會奉上兩貼自制膏藥。人家感謝他,他會微微一笑:“不用客氣,武陵七子救死扶傷,實乃應做之事”。
再譬如,沒事兒愛打架的劉家兄弟,某天和他們爹一塊兒上街閒轉,遇見了個強搶民女的紈絝子弟。
兄弟倆二話不說,上去將那紈絝痛揍一頓,還替姑娘家還了欠債二十兩以及打傷人的醫藥費十兩。
姑娘的家人感激涕零,劉家兄弟也說:“不用客氣,武陵七子仗義懲惡,實乃分內之事”。
他們爹劉通當時站一邊沒有說話,一回家就將兄弟倆痛揍一頓,罵罵咧咧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媽蛋救人的是自己的兒子,出銀子的是他,憑什麼名都讓武陵公主府揚了,這倆笨蛋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