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他這百官之上的左大丞相,當得也太招搖了點:即在宣皇帝死後,秘不發喪,卻對外宣稱,宣皇帝有詔,讓他住進宮中,侍奉疾病,並且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
所謂假黃鉞,是代表皇帝行使征伐權之意。
鉞為古代兵器,像斧,但是比斧大,圓刃可砍劈,重量也較斧更大,因形制沉重,靈活不足,終退為儀仗用途。而黃鉞,以黃金為飾的鉞,為帝王儀仗所用,而“假”是借的意思。
這種做法,早在三國時,魏將曹真,就享有過此種權力。
僅以如此形狀的表達,就足以讓其他的對手膽寒。
因為無論從那方面解讀,這個動作,都有磨快了刀,準備動手的意思,就看誰的脖子硬,來試這第一刀。
還有就是其以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和為名,詔告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
這千金公主的名號,成為現在名媛淑女們的通用代名詞,但在這裡卻是所指具體,其仍趙王宇文招之女,後又被賜號大義公主宇文芳。
北周和親,這次是動真格的,大概與不是楊堅的骨肉有關。
關鍵是召五王進京後不久,又以為宣皇帝舉行國葬為由,召這位尉遲迥進京。
身為政治局四常委之一的大右弼,兼大前疑,兼相州總管的尉遲迥,知道這其中的含意。
因為楊左大丞相,透過一種看來有點奇怪的方式,即先召尉遲迥之子尉遲惇入朝,再透過這位當兒子的,親囗傳話,告述老爸,我來了,沒事,你就來吧。
這種自古就有的招數,在此到得有點象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樣子,尉遲常委深疑之,理所當然。
所以尉遲常委沒有聽從召喚。
皇帝死了要奔喪,本不用拐這麼大的彎子。
但反過來看,尉遲常委不從,到有反而象是心中有鬼了。
而關於這一點,歷史的模糊是,尉遲迥常委早在此以前,是不是就是有準備的?
因為他也有露出馬腳的地方。
那是他起兵討伐楊堅時,奉宇文招少子為主。
這是因為,當時皇帝靜帝宇文闡在位,尉遲迥這樣做,分明是要另立新皇帝,讓人懷疑他另有所圖。
宇文招,即普六茹堅召到京城的五王之一,趙僣王招。
此人即那位不交皇帝大印的顏正卿,在與楊堅叫板中提到過的,五王中最年長者,“以親以德”,都當繼承皇位的人。
他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七子,北周武王宇文邕之弟,那位周天元皇帝的叔叔。
而宇文招少子宇文貫,有關此人,除後來與其父共同再現“鴻門宴”時,作為埋伏的刀斧手頭領,露過一面之外,史上並無更多記載,有關其被尉遲常委拉大旗用作名號一事,僅有上述一處言及,大概是尉遲常委的反叛行動,只持續了六十八天的緣故。
但是,要說這尉遲常委,赳赳武夫,且年歲已高,起事時,已有六十四歲,要說他本人想當皇帝,沒人會信。
這應該與政治有關,是被稱之為“謀略”的東西在起作用,這背後的人,應該是趙僣王招。
這位王爺,在尉遲常委發飈時,應該正在京城,是不是被普六茹堅軟禁,不得而知,往壞處說,是生死不明,所以作為王爺的幼子,有理由相信老爸凶多吉少,被尉遲常委用作旗號,是自願意的。
可是,這宇文貫還有位兄長宇文員,卻沒有拿他來做為旗號。
因為這樣可以保有兩全。
用其幼子的名號,從表面上看,是因為趙僣王奉詔入京時,這宇文貫留在他們家的封地襄國,也就是現在的河北邢臺縣,所以打了他的旗號。
但藏在後面的原因是,這樣做,可以保全長子,以備所需或不測。最簡單的理由是,當時其長子宇文員,並沒有進京。
趙僣王招是呼聲最大的皇位繼承者,同樣年事已高。
史書上到沒有留下他的出生年月,所以不太好計算他在此時的準確年齡。
但他作為周天元的叔父,就應該是周靜帝宇文闡的叔公,在外人看來,確實老了點,總不太好意思和侄孫爭皇位,讓自己的兒子出面最好。
但此時趙僣王招,人在京城,要說尉遲迥起兵,是他的主謀,有點沾不上。
不過,看出楊堅有反相,應該不是一天兩天,周天元在臨走前不久,還一直嚷嚷著要殺他,雖然是他老婆的親爹,卻一點面子都不給,時不時將一句狠話,掛在嘴邊,並且是當著楊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