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這當然也是陳朝皇帝陳頊喜歡乾的事。
……
在此期間,司馬消難並非按兵不動,等待陳朝來援,其派遣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段珣,攻打順州(今湖北省隨州市北)。
順州守將周法尚,是在不久前才投降北周的陳朝將領,因與陳朝長沙王陳叔堅互有成見,陳叔堅編造理由,向陳宣帝陳頊告發周法尚要謀反,陳宣帝於是將周法尚之兄,代其為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刺史的周法曾拘禁起來,同時準備派兵攻打周法尚。
周法尚本無反叛之意,因有部下所勸,效仿樂毅辭燕,歸降北周,受到周天元的禮遇。
但隨即就有陳將樊猛率軍前來討伐,周法尚施以詐降之計,卻用精兵設伏,大敗樊猛,俘敵8000人,樊猛隻身逃脫,剛剛顯露過漢將韓信之遺風,司馬消難先打他的主意,大概認為此人也應是一個易反易復之人,所以說人自己一旦做了回小人,時常總會不自覺地要找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來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和進行自慰。
司馬消難派這段珣以率兵前,以為助守名,賺開城門。
這周法尚將門出身,從小就熟讀兵法,且久歷戰陣,不知為什麼,也就看出其中有詐,就是不開門閉。
段珣只好讓人把城圍了起來,然後發起攻擊。
周法尚也許剛打了大勝仗,手下的兵或許放了大假,倉卒應戰,只好把那些平時不會舞刀弄槍,只會舞文弄墨的公務員招集起來,加上幾個值班站崗的職業軍人,滿打滿算,只有五百來人。
但這城,卻守了二十日。
後來眼看等待援兵已無指望,這仗實在打不下去了,只好帶了少數人馬,可能是從秘密通道,棄城逃走。
但他的母親和兄弟等家屬三百多人,卻被俘虜,讓隨後趕來的司馬消難一起帶著,向南而去。
陳朝將領樊毅,率軍來接應司馬消難,但是沒有趕上。
而樊毅與北周亳州(今安徽省毫州市)總管元景山,不期而遇,兩軍相逢,這樊毅不願意打,但為了不虛此行,此人卻乘機劫掠百姓,然後就退去。
這元景山在此以前,就收到滎州刺史宇文胄和尉遲迥的書信,信中力勸元景山加入組織,但這人不為所動,把二人派來的信使綁了,連同書信一起,派人送到了楊堅的相府。因此得到了楊丞相高祖甚以小朋友皇帝的嘉獎,即立刻兌現,升其為上大將軍,離當元帥,僅有一步之遙。
因此,在司馬消難之宣佈以鄖州等地做為見面禮,投降陳朝後,陳朝派遣這鎮將軍樊毅、還有副將馬傑等來接收。而這元景山,竟然只率輕騎五百,賓士而來,前來拒敵,以此,卻讓久歷戰陣的樊毅害怕,沒怎麼打就搶了一把老百姓,就算是到此一遊,可見這位元景山並非一般人物。
元景山,字珤嶽,河南洛陽人也,為鮮卑族人。
祖父元燮,是北魏安定王。
其父為元琰,宋安王。
這人少年時就很氣度和過人的才幹。
在北周閔帝時,就跟隨大司馬賀蘭祥,和吐谷渾打過多次仗。後來又與北齊戰於北邙(洛陽以北),斬獲首級多,說明戰功大。
再後來又參加了北周武帝滅齊戰鬥,每次參戰,都有戰功,拜大將軍,最後被封為平原郡公,成為治亳州總管。
該牛人搞政治也是一路風生水起,以作風強悍著稱。
其治下有大盜王回洛、張季真,糾集眾人,打家劫舍,卻是前後多任地方官都搞不定。
而這元景山不坐車,改騎馬,帶了捕快,親自追捕,一路追著跑,就是不放手,這二人被追到了江南,卻是跑出了國界,以為沒事,但這元牛人,搞的是跨國追捕,也不知那時他這樣的行動是否引起了國際爭端,總之是抓不到人,決不罷休,終於,這幫孫猴子再能跑,也跑不出這位牛人的魔掌。
這幾百人被抓回來,都給殺了,於是,名聲大震,盜賊絕跡。
陳朝的張景遵,以其管轄的淮南,投降北周,卻為陳朝名將任蠻奴所攻,連續攻破其數座大營,這牛人元,率兵援助,攻勢兇猛,蠻奴將軍扛不住,只好退去。
周宣帝繼位時,讓上柱國韋孝寬,經略淮南。但鄖州總管宇文亮,謀圖不軌,派輕裝的部隊襲擊了韋大名將。
這宇文亮當然不是平白無故這樣做的,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因為周天元強佔他兒子宇文溫的媳婦尉遲繁熾,這種醜事弄得天下人盡知。
所以他本來是和韋孝寬徵一起去征討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