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卻顯示了人們對藝伎的美的傾慕,對藝伎化妝的認同。
邂逅華麗女人——藝伎的服飾(1)
藝伎的演藝精彩動人,婀娜的體態配合勾人心魄的琴技往往能讓客人徹底忘俗。而藝伎能表現出這樣的婉約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她們的服飾。
藝伎所表演的是古典藝術,藝伎的服飾自然也是古典的和服,這種和服基本上保持了江戶時代的形象。在明治維新以前的江戶時代,藝伎的穿著是時尚的風向標,她們引領了時髦和潮流的概念,是當時仕女佳人紛紛效仿的物件。
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式樣,是在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按照日本人的傳統習慣和審美觀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在日本人穿的和服早在600多年前就已基本定型,其後沒有太大的變化。和服的穿法比較複雜、講究。最裡面是貼身襯裙,其次是貼身汗衫,再其次是長襯衫,最後才是和服。然後繫上腰帶,再繫上“兜包”。穿和服時,下面多赤足或穿布襪,出門時穿草屐或木屐。
藝伎的和服有所不同,是和服中最為華麗的一種,精緻的手工與矜貴的質感也是其身份的識別籤。首先是料子講究,大都是綾羅綢緞,上面印有絢麗的花紋。藝伎根據季節,選用不同花紋的和服,如早春時節,穿水仙花圖案的和服,仲春時節則是櫻花圖案,晚春時用紫藤花紋等。在慎重的場合,和服的雙肩、雙袖和背部還要綴上家紋。家紋是日本古時大戶人家的標記圖案,世稱家徽。藝伎所佩戴的家紋是所屬的藝伎館的標記,有黑底白紋和彩底白紋兩種。一件件花團錦簇的和服不是剪裁、縫紉而成,而是一整塊繡花的布料,一層一層地包在身上,由一排布帶系成的。上下一體,斜襟右掩,中間用腰帶束起。一件手工縫製的和服就要萬美元,如果租用,2個小時也要100美元。每個愛惜自己的藝伎起碼都有10件和服。
在式樣上,藝伎的和服袖子特別寬大,衣襟很長,特別是舞伎,衣襟拖在身後,顯得身材修長。日本的女人大多身材嬌小,由於這一點,和服的審美功能和西服不同,不是顯示身材線條,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掩飾身材不足。和服衣領低開,露出頸脖,這是人體中最苗條的部位。腳上穿木屐,特別是藝伎的高齒木屐,鞋底高達10公分以上。長裾蹁躚遮蓋住木屐,再把腰帶束在胸部,在視覺上產生身高腿長的感覺。
和服的式樣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日本對和服的改造,主要是在腰帶上。過去有兩種,一種是細長的,綴以瓔絡裝飾,隨風飄舞,如同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另一種是皮革,飾之以金玉寶石,佩戴在朝服上。日本原來的腰帶也和中國一樣,到了17世紀以後,腰帶逐步變寬變長,最後形成寬一尺,長約四五米的大腰帶。
腰帶用較厚實的絲織品製作,上面織成吉祥圖案,有時還嵌以金銀絲,繡上美麗的花紋。寬大的腰帶層層圍在身上,然後打上一個大結。打結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通常流行的是大鼓結,結成厚厚的平整的一塊,如同樂鼓一般,未婚女子結打在背後,已婚的或者娼妓結打在胸前。藝伎作為未婚女子,都是把結打在背後,就像背了一個方枕一樣。不過,藝伎要給客人斟酒端菜,在胸前有一個大結也不方便。
寬腰帶的流行,是和中國的絲織技術傳入日本相關聯的。大約在明代以後,中國的拈絲技術傳到日本,當時在靠近日本貿易港口大阪附近的京都西陣率先使用這種新技術,從而使西陣成為日本著名的絲織品產地,用拈絲織出的織錦挺括牢固。這種新的錦緞,促成了和服腰帶式樣的改變。
和服作為日本人的傳統服飾,100多年前它等於日本人的便服,任何場合都會穿著。今天只會在重大的節日中出現,特別是在成人禮、婚禮、喪禮上。換句話說,所有人生大事都要穿著和服去見證,而對日本的女人來說,一個人一生至少有一套和服。和服的穿戴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一塊布左右搭合,最後用腰帶束起就成了,其實不是這樣,裡面大有文章。
藝伎每次穿和服的過程是很複雜的,自己一個人肯定穿不了,穿一件和服有很多配套,光是繩子就有10條,底衫兩件,還有放在背後的小布包、墊在前腹的底板、腰帶和二趾襪。穿好底衫之後就開始穿上和服,像底衫一樣,要由左邊搭過右邊,再用繩子綁緊。整件和服沒有一粒紐扣,究竟要怎樣穿呢,就是要靠這些繩子綁緊了。和服的長度比一般的衣服長一點,因為可以讓不同高矮的人穿,穿的時候可以調整長度,在內衣裡面墊上毛巾、枕頭,這樣穿起來可以讓衣服漂亮點,穿和服最高技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