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碰撞,最後鍛造形成自己獨有特色的過程。自中國的隋唐以來,日本就大量引進吸收了中國文化,自15世紀後半時期開始,又開始傳入西方文化。在吸收和消化中西方文化的同時,日本人又創造了一些自己獨特的文化併成為傳統,諸如茶道、花道等,都蜚聲海外,至於更獨特的“藝伎”,則是日本藝術史上的一絕。
藝伎最早出現於日本元祿年間(1688~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那是一個武士統治天下的時代,武士是社會的最高階層,他們享受著美食和豪華的住宅,比從事農商的人有很大的特權。他們為藩國的領主效忠,並且領取俸祿,而他們的俸祿都是以農產品的多少來計算的,比如一個武士的俸祿可能是幾千石,也可能是幾百石。
隨著江戶幕府統一了天下,實行了各種政策,穩定的社會環境使農業和商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各種農產品因為豐富的程度日益增加,價格隨之大幅度下降。基於這種情況,以領取俸祿為生的武士實際所得到的收入,便相對大大減少。一些下層武士陷入了窮困的境地,他們沒有錢結婚,建立家庭。然而,很多時候這些武士又陷入一種性飢渴的狀態,他們需要女人,於是,便形成了一種對妓女的渴求。
那個時代的日本,整個社會男女的比例極不平衡,大約三個男人必須同時爭奪一個女人做妻子。然而,隨著商業的興旺,這種狀況迫切需要得到解決。商人有著精明的頭腦,他們利用這樣的情況,結合一些民間遊藝人的表演特徵,很快地形成了商業性的妓館。隨著妓女在武士中的影響增強,最後慢慢地進入了上流階層的筵席。這樣,對妓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商人依據自己對一些風雅藝術的理解,對妓女進行了系統的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像插花、茶道等日本文化的傳播,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商人,然後再在藝伎身上反映出來。那個時候,商人是有錢的,然而因為社會地位的原因,他們不能住寬大的房屋,不能過上比武士家族更好的生活,總而言之,有錢沒處花。這個時候,京都附近的商人,學習朝廷上層官員的娛樂方式,然後進行一些變通,便形成了在一般場合都能娛樂的插花等藝術手段。商人懂得了這些後,把它們用在對妓女的培訓上,這樣,逐漸產生了一些舞藝高絕的藝伎,後來,藝伎也單獨成為一個行業,她們“賣藝不賣身”,徹底與娼妓分離。
因為藝伎是從下層社會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形成的初期,她們並不具有成熟的機制。而且有趣的是,第一批藝伎並不是婀娜多姿的女子,而是威武偉健的男人,他們是以逗笑賣唱為生的藝人和鼓手。當時,由於藝伎館人員不足,不得不從民間招收一些男子到藝伎館來男扮女裝,歌舞助興;或是招收一些社會上的女子,充當樂隊中的擊鼓女郎。
然而,在崇尚大男子主義的日本社會,溫順爾雅、能歌善舞的女子更能迎合觀眾的欣賞口味,博得賓客的歡心,故此,男性藝伎逐漸從這個行業中隱退。後來才逐漸過渡到清一色的女藝伎。藝伎從產生開始就是為日本上層社會的達官顯貴、富商闊佬們服務的。普通人只能在那些豪華的茶肆酒樓和高階料亭中看到她們的身影。由於被服務物件的地位所決定,過去藝伎很少在大庭廣眾面前拋頭露面。她們深居簡出,外出時要乘坐放下簾子的人力車,步行則要在頭頂上扣一個寬大的竹編草帽,把整個臉部遮掩得嚴嚴實實。藝伎群體相當封閉,一直被籠罩在一種神秘的境況中,即使在現代物質高度文明的日本,一般人也只能在電影或電視鏡頭中瞭解她們。
因為“藝伎”這種稱謂中多了一個“伎”字,很多人便因此對藝伎產生誤解。其實,這只是源於翻譯成中文後的偏差:藝伎在日語裡叫做“藝者”,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將“者”字去掉,加了一個“伎”,於是很多人便以為藝伎就是善於唱歌跳舞的妓女。然而,藝伎確實能歌善舞,也陪酒賣笑,但與那些在“擼Ч�保ň墒鋇難袒ㄏ鎩⒒��鄭├鉲郵碌摹斑'女”和“花魁”(兩者都指妓女)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們是不賣身的。如果說有某個藝伎也賣身,那完全是她的個人行為。事實上,藝伎從事的是一種表演藝術,與我們所熟悉的茶道、花道以及相撲一樣,同屬於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同樣,大家所熟悉的川端康成的名著《伊豆的舞女》,日本名稱是《伊豆の舞子》,因為中文中沒有舞子的說法,便翻譯成舞女,我們聽到舞女就會想起那些在夜總會或者歌舞廳濃妝豔抹、翩翩起舞的時髦女郎,但其實伊豆的舞女只是一個跟著大人到處賣藝的小女孩。
在普通日本人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