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蹤 畢澄霞相國寺有意
老婦人手握利剪倒地身亡。董海川知老婦人不願拖累自己和旁人,才壯烈自盡,不禁肅然起敬。他在李忠義墓旁,挖了一穴,將老婦人屍身安放其中,將土掩埋。然後將寶刀用布包好,背於身後,在李忠義墓前又深深鞠了三躬,然後朝南走去。
董海川朝南走了一月有餘,才來到山東泰山腳下。這裡群山雄踞,拔地隆起,氣勢磅礴。他還是初到此山,驚歎不已。難怪漢武帝曾讚歎道:“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漢代著名文人東方朔也曾著文稱讚道:“蓋將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微九河其線,委小七澤其杯,盈彼王屋、太行、終南、五民、岷、番、雁蕩之秀,拔天台、會稽之奇。”
董海川尋中路上山,過王母池、紅門宮,拾級而上,又過萬仙樓、鬥母宮,經柏洞、壺天閣、回馬嶺,便來到中天門。這中天門東靠中溪山,西倚鳳凰嶺;北望岱頂,雲梯高懸,南天門遙遙在上;南眺汶河,流水如帶。
董海川看得眼花繚亂,不禁心花怒放。從中天門往上走,山路趨向緩平。過了雲步橋,便到了五松亭:傳聞泰始皇當年登泰山時,曾在此處松樹下避雨,因為松樹“護駕”有功,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離此不遠是對松山,那山雙峰對峙,蒼松重疊,亂雲縹緲其間,風起松濤拍岸。從對松山到南天門的一段山路,是著名的泰山十八盤,盤道中間有一座昇仙坊。
董海川走著走著,前面走來一位瘦和尚,雙手抱臂,嘻嘻笑道:“你若透過此處,須與我比武。若贏我,便放你過去。”
董海川聽了有點惱火,心想:這和尚真是無禮,光天化日之下,竟阻擋別人去路,應當教訓教訓他。想著,一招“猛虎掏心”,一拳朝那和尚打去。
那瘦和尚不慌不忙,運口氣,鼓著嘴巴,“噗”的一聲,嘴中撲出一道水柱,朝董海川噴來。董海川不知這是擊水功,只覺得一股寒流襲來,包忙閃身,慢了一點,左肩已被擊中,
一陣痠痛,扭頭一瞧,衣衫已經撕破,左肩頭紅了一片。他不禁倒退幾步。
“師弟,休得無禮!”只聽一聲大喝,從上面石階上又下來一位胖和尚。“還不快去擔水,師父要罵你呢!”
瘦和尚吐吐舌頭,做了個鬼臉,一溜煙似的朝上跑去了。胖和尚也尾隨而去。
二人一前一後,疾步如飛。董海川整整衣衫,繼續朝前登攀,見石階上嵌有一雙雙腳印,他不禁稱奇:這胖和尚真是好功力,莫非他們都是鐵柺道人郭濟元先生的弟子,看來我這番辛苦沒有白費,拜師有望了。
越往上走,山路越陡峭,接近南天門時,回頭一望,彷彿身在雲霄之中,飄飄欲仙。他從摩空閣出來,穿過天街,過了碧霞祠,從唐摩崖往上走就到了泰山極頂,又名玉皇頂。只見山頂有一廟,金碧輝煌,門額書“玉皇廟”三字。
董海川暗喜心想可找到郭先生了,他下意識地摸摸“秋風落葉草”寶刀。這時那個瘦和尚正挑著水桶走出寺門,朝董海川做了一個鬼臉,旋風一般下山去了。
董海川跨出大門,走進大雄寶殿,殿內一片香菸繚繞,一位老法師身披火紅袈裟,端坐佛像前。口中唸唸有詞。
董海川正欲上前問話,那胖和尚從西廂房走了出來,問道:“你來這裡有何事?”董海川急忙揖身道:“借問佛家,此處可有一位鐵柺道人郭濟先生?”
胖和尚上下打量他一番,說道:“郭先生來去無蹤,雲遊天下,他從燕山來此棲身,幾日前不辭而別,聽說他又到河南開封去了。”說罷,不緊不慢地回東廂房去了。
董海川聽了,如涼水澆頭,大失所望。只得從原路下山,來到中天門,順鳳凰嶺西行,經黃西河谷,過黑龍潭,來到一座寺院前。
董海川見天色已晚,便想進寺借宿。走近一瞧,只見山門上寫著三個字:普照寺。走進寺門,看見一位老和尚正在練功,他身捷手快,蜿若遊蛇,嗖嗖有聲。一忽兒,他來一招“金雞獨立”,造型飄灑。董海川不禁叫好,仔細一瞧,寶刀已在和尚手中。
和尚將刀拔出刀鞘,飛步劈向旁邊一株幼柏,只聽“咔嚓”一聲,幼柏攔腰而斷。和尚又劈向旁邊一座石碑,那石碑也被削去一角。盲和尚嘖嘖讚道:“好刀!好刀啊!”說著,又一個虎步,那刀又回到董海川身後,功夫乾淨利索。
董海川“撲通”跪地道:“弟子不遠千里,拜訪名師,請受弟子一拜!”
盲和尚聽了,不耐煩地說:“我這功法是祖傳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