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逆史讀袁 作者:

將王國樑為總兵,贊畫何棟如為太僕寺少卿,乃發帑金三十萬兩,解至山海關應用。”】

'8'【《明熹宗實錄》卷十九“命禮部右侍郎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9'【《明熹宗實錄》卷二十“升兵部左侍郎王在晉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坐車三小時,爬行十七天

在澄清了張大人身份以後,我們再來關注一個神秘的“十七天”。

閻會長、當年明月以及《明史》在敘述張大人離京赴任這個過程時,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一個情節,那就是張大人抵任前,有一個“十七天”的神秘期,御用文人和二位大能分別對這十七天進行了解讀,核心是圍繞張大人為什麼在抵任前有這段神秘期,並且長達十七天。

《明史》上對這十七天的解釋是說張大人出發以前很害怕,所以逗留了十七天之久,曰:“鶴鳴憚行,逗遛十七日”。閻會長的說辭跟《明史》依然是高度一致的,這又一次體現了閻會長對《明史》的敬畏之情,他的說法很雷同,曰:“張鶴鳴心裡害怕,逗留十七日,始抵達山海關。”不過,當年明月對那十七天的敘述卻有很大的不同,非常的有戲路,當年明月精彩演繹如下:

“接替遼東經略的第一人選,是兵部尚書張鶴鳴。天啟為了給他鼓勵,先升他為太子太保(從一品),又給他上方寶劍'1',還親自送行。

張尚書沒說的,屁股一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點慢,從京城到山海關,他走了十七天。

這條路線上星期我走過,坐車三個鐘頭。

張大人雖說沒車,馬總是有的,就兩百多公里,爬也爬過去了。

這還不算,去了沒多久,這位張大人又說自己年老力衰,主動辭職回家了。

沒種就沒種,裝什麼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撫就好得多了。

這位巡撫大人接到任命後,連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講:我不去。”'2'

點評:

當年明月對張大人的評價寬泛到了討論其有沒有種、裝沒裝蒜的地步,輕蔑、貶低至極,而且還把解經邦的地位提到張大人之上,大意是膽可以很小,可人不能虛偽,解經邦不去就直說了,而你張大人卻裝蒜,所以你這偽君子還及不上真小人……

看到這裡我等草根不得不站出來,為張尚書說幾句公道話。張大人好歹也是遼東兵敗以後,第一位來自京城的大員,並且還是主動申請來的,來了以後一直視師到七月,當時山海關已經在王經略的領導下很有起色了,六月孫閣老巡閱之後給的評價都是“可及秋防”,所以張大人在七月覆命,怎麼也不能算成是沒種的逃跑、虛偽的裝蒜吧?

其實,這些所謂誰接替誰,有沒有種,裝沒裝蒜,寶劍是在上方還是下方,還不是當年明月最有戲路的創意,他最富戲劇色彩的演繹當屬“坐車三小時,爬行十七天”,這一把創意可算是把張大人逼上絕路了,只可惜創意雖好,但畢竟只是創意,而不是史實。

從《明史》到閻會長,再到當年明月,關於那十七天的說辭,都大同小異,放在以前,我等草根也不會認為其中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由於到現在《明史》的劣跡暴露得實在太多,所以我等草根還是去查證了一下相關資料,結果還真的又發現了問題,其實張大人是被冤枉了,他耽誤那十七天實在情有可原,而更重要的是就這個天數來看,反而說明了張大人沒怎麼耽誤。

在《明熹宗實錄》裡張大人“自請視師”的那份申請書歸檔日期是“一月癸亥”。在他遞交申請以後,朝廷給了批覆,批文裡有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批准鑄造吃飯的傢伙——“關防”(大印),批文的歸檔日期是“二月甲戌”。

以上資訊顯示,從申請到批覆相隔了一段時間,張大人一月交申請,朝廷是二月才批覆,所以這段時間的耽誤,並不能算是人家張大人的責任,和張大人害不害怕,就更扯不上關係了。

另外,單是“癸亥”和“甲戌”這兩個日期就相距12天,這就是說張大人在遞交申請以後光是等批覆都要等上12天,可是等批文下來以後,卻依然不能馬上出發,因為這個批文只是批准鑄造吃飯的傢伙——關防大印,而批文字身還不能直接當吃飯的傢伙用'3'。所以,要等到吃飯的傢伙——“關防大印”鑄造好了,張大人一行才能出發。

說到鑄造關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