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全球毒品500年 作者:大刀闊斧

呔,是鴉片受體,可以消除感官痛苦和精神痛苦。

總結這些事實很容易,但是概述藥物喚起的各種情感卻並非易事。情感包括極度熱情或極度冷淡,也包括對腐敗、暴力、汙染和死亡的極度恐懼。人們感到無聊、悲傷、或者憤怒時,常常求助於藥物,它們部分反映出人類的心境和需要。人們利用藥物逃避殘酷的環境,或用其減輕內疚和憂慮,或以此激怒他們的父母。鴉片可以使一個人把自己重塑為一個冷漠、無情、高傲之人,以墮落的事實掩飾剋制的外表。它們為視生存為死敵的人們所用。總之,興奮劑、致幻劑、鎮定劑和鎮痛劑,可以產生對愛的極度衝動,對死的極度追求;可以造成極端開始與極端結束,極度重建與極度破壞,產生極大的外部能量與內部極度爆發;可以令人追求命運,同渺茫的前途抗爭。藥物充滿令人暈眩的不協調和矛盾。它們驗證了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1885—1962)的至理名言:絕對真理的反面也是絕對真理;較之荒謬,荒謬的反面也是荒謬。任何有益的物質也會有害。

沾染毒品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墮落的嗜好,一種不幸的痴迷,一種逃避;或者可以被視為是對幻覺和無名興奮的尋求。吸毒者創造意義,編制他們自己的神話。吸毒可以視為是對烏托邦制度的探求,或者是通往倫理荒地的必經之路。一些吸毒者以毒品的副作用為樂。他們許多人受到監視,被視為危險的下層人而受到排斥。但是,有些吸毒者(搖滾明星、時裝模特、詩人)卻可以享有貴族般的地位。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緒言(2)

本書是一部吸毒史,因此也是一部極端情感史。它講述了五個世紀以來癮君子和吸毒者的故事。其中有君主、首相、偉大的作家和作曲家、傷兵、過勞的醫生、壓抑的家庭主婦、筋疲力盡的勞工、精力充沛的商人、花花公子、性工作者、流行歌星、衣衫襤褸的失敗者、身心疲憊的青少年、反叛的學生、貧民區的窮人、狂歡中興高采烈的年輕人。書中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城市和郊區,發生在倫敦和巴黎,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鄉村,尤其是在南美洲、東歐、西北非和東南亞。雖然本書主要是一部人物和地方歷史,但也是一部禁毒史。

本書描述禁毒政策如何將危險但合法的藥品變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組織最嚴密的黑市交易品。實質上,禁毒已成為美國非正式文化殖民的一種手段。早在1875年,針對日益增多的中產階級年輕人到鴉片館吸食鴉片的情況,舊金山透過了一項城市禁毒法。這些鴉片館的常客是中國勞工和一些黑社會成員。美國西部的其他州市在1876—1890期間也透過了類似的立法。這些法律界定那些開鴉片館和到館裡吸鴉片的人犯法,而不是規範鴉片的買賣。在美國許多城市,違法亂紀者或青少年叛逆者吸食鴉片的行為,到了19世紀90年代演變成了非法用可卡因取樂。黑社會成員和遭受青春期困惑的青少年犯罪者成群使用可卡因,改變了我們對吸毒者的看法,他們從染有惡習的怪人變成了邪惡的罪犯和對社會有威脅的敵人。1909年的美國《鴉片禁止法》開始使吸毒者從吸食毒性較小的鴉片轉向靜脈注射破壞性較大的海洛因。1914年的美國哈里森《麻醉品法》為整個西方世界提供了禁毒立法的樣板。20世紀20年代初,人們對吸毒者的看法發生了改變。過去在人們眼裡,吸毒者是一個因治病用藥而不幸上癮的中產階級者,後來,他們成為用鎮靜劑或興奮劑取樂的罪犯。聯邦禁毒署的政策刺激了黑社會和亞文化群體的增長。在實施禁酒令之後,犯罪分子獲得了新的替代品。美國官方的做法造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半真半假的現象,從而掩蓋了真相。真相是,一些吸毒者有所節制,有份好工作,過著優裕的日子;而另一些吸毒者卻過著社會要他們過的墮落、垂死的生活。哈里森法案所催生的美國人的態度和政策是拙劣的、無益的。

1909年以來,美國聲稱領導著全球的禁毒鬥爭,其禁酒立法為國際藥物管控協議提供了樣板。1969年以來,歷經尼克松、里根和布什政府,美國的禁毒政策已經升級為全球聯合禁毒鬥爭。美國的方針可以歸納為一條,即要求毒品走私犯、毒販、毒民和偶爾出於消遣的吸毒者無條件投降。無條件投降並沒有出現。美國的禁毒政策一次次失敗並將繼續失敗。儘管不斷失敗,美國禁毒署還是令世界各國政府相信它有無以倫比的專家。一屆屆華盛頓政府哄騙歐洲國家採用這些失敗的策略,強迫第三世界使用這些策略。

1914年前,英國採用《藥品法》規範麻醉品交易,但並沒有嚴厲禁止。佛蘭德大屠殺開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