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3)

孩子都一樣,他們是未來的希望。”彼時,我以為孩子是希望只是句行話,但看過《送信到哥本哈根》後,我不得不佩服年僅12歲的本·緹波爾。按道理,他應該算是長在紅旗下的幸福孩子,卻將一個在勞動營長大的小男孩演繹得絲絲入扣,除了誇他領悟力過人外,我實在找不出更貼切的原因。本飾演的“大衛”因為在勞動營長大,從小生活在腥風血雨的恐懼裡,因此對陌生人充滿戒心。大衛見慣了殺戮,眼神裡只有漠然和惶惑,所以他逃亡到義大利被要求以微笑換麵包時,他用雙手推嘴角,卻無論如何擠不出一絲微笑。然而當他看見美麗的女孩時,卻由衷地綻露出情竇出開的傻笑。單是一個簡單的微笑,卻讓我看見一個孩子從懷疑世界到感受美好的轉變,比起梁朝偉挑撇鬍子的壞笑,本的微笑不矯情不做作,卻打動了我的心。

不是所有祖國的花朵只會甜甜微笑的,《天下無賊》裡傻根的呆頭呆腦的模樣,就讓人恨得牙癢,真想痛扁他一頓。正奇怪馮曉剛怎麼會找這麼個搔都不笑的孩子擔大梁時,我發現了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盲井》。原來當王保強還沒成為“傻根”時,已經憑那股愣頭青的呆勁,在《盲井》裡演那個一心掙錢的傻孩子,並憑藉那股傻勁奪得了“最佳男演員”的榮譽。他還是一臉“嘛也不懂”的表情,被帶到妓院開葷結果嚇得面如死灰,提著褲腰帶屁滾尿流地逃跑,我一面笑他傻樣,一面豎拇指:演得真好,山裡的孩子就那樣,見不著女人想女人,見著女人想逃跑!

你可以質疑他的經歷,但你無法批判他的演技,這就是伊朗電影找非專業孩子演戲的原因。《家庭作業》是一部記錄體裁的電影,N個小學生面對鏡頭談自己的家庭作業,有的人大搖大擺地講話,有的人咬著手指躲躲閃閃地回答問題,甚至有個孩子因為同伴不在唱而號啕大哭。孩子的真性情讓我想到《可可西里》,雖說也是記錄片,隊長開槍的鏡頭多少有些人為的悲壯,現實生活中,哪有人傻到手無寸鐵地頑抗一群執槍之徒?孩子之所以讓人動容,是因為他們未經生活和商業的汙染,所以格外真實。

如果說成年演員是在演戲的話,不諳世事的孩子們本身就是戲,肢體或語言,每一處表情都有戲分。其實梁朝偉犯不著心有不甘,這世界雖然是我們的但也是孩子們的,說到底,世界還是他們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書末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