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韓少功評傳 作者:誰與爭瘋

然,這是經過現代主義改造的紅衛兵理想,不完全是舊夢的重溫。作為一個接受過深重教訓的醒覺者,韓少功明白,完成可能就是破滅,但他不在乎結局如何,只在乎過程的美好,他也想睜大眼睛看這個在心頭縈繞多年的美夢是如何破碎的,以此探測社會與人性的秘密。這是一道有趣的社會改造習題,也是生活經驗的擴大再生產。由於他是一個作家,很容易被理解為文學素材匱乏之後的重新炮製。

20世紀80年代以來,韓少功經常往返於北京,與李陀、戴晴、蘇煒、黃子平、陳建功等有些交往,但崇尚“知行合一”的他,不太習慣京城文學界裡飄浮的沙龍氣息,希望什麼事說了就要去踐行,把自己的關懷和抱負施展出來,不能光說不練,老在十幾厘米的半徑裡打轉,寧願磨破嘴皮也不願磨破腳皮。根據當時的形勢,他估計中國市場化的方向是不可逆轉的,起心要到這個陌生的領域裡去探一下水的深淺。為此,他開始結交一些個體戶的朋友,從他們那裡學習經濟之道和理財之術,做好下海游泳的準備。

來到海南,韓少功把工作關係落戶在正在籌備中的海南省作家協會,便著手開始謀劃起事情來。首先,他想到的是要創辦一份名叫《真實中國》(後被管理部門定名為《海南紀實》)的雜誌。根據他對市場的判斷,雜誌定位為紀實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新聞刊物,可能為更多的讀者所接受。當然,雜誌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還有一系列的行動相繼展開,包括出版社、函授大學、報紙、農場,等等,也已經在謀劃之中。在申報《海南紀實》雜誌社的同時,他們還申報了一家出版社,一家函授學院。只是出版社最終沒有獲得批准。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海南公社:白日的夢想(2)

這時候的海南島,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下生活條件還相當艱苦,從大陸魚貫而入的“人才”很多,而機會十分有限。韓少功一家最初住在叫213號院的部隊營房裡,“舊營房沒有天花板,亞熱帶的陽光和雨露從青瓦的縫隙裡漏進來,一些老鼠在屋樑上跑,掃下成分不明的灰屑。……韓少功在這個沒有天花板的集體營房裡,接待過各地前來海口闖蕩的文學愛好者。有時候,流水席從中午開到晚上,電飯煲的電線煮得發燙,買一桶花生油,兩三天就吃得一滴不剩。最後,韓先生終於招架不住,只好在門口貼出一張啟事,內容簡單明瞭,一共三條:不談生意,不言招聘,不管食宿”(蔣子丹:《〈韓少功印象〉及其延時的註解》,《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

《海南紀實》雜誌的編輯部由張新奇、蔣子丹、林剛、徐乃建、葉之臻、王吉鳴、陳潤江、羅凌翩、楊康敏和趙一凡等組成,一共二十多人,大多是原來文學上的朋友、同路人,成分單純。以什麼體制將這些人組織起來,最初是有過激烈爭議的。有人主張實行市場社會最為普遍的老闆制,由極少數核心人物為僱主,其他人為聘用的僱員。老闆制在當時被看做是克服大鍋飯的體制改革,實行這種體制,顯然有利於韓少功所屬的領導層,而不利於一般成員,但韓少功仍然堅決反對。他聲稱平生痛恨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主張作一種制度上的嘗試,建立一種人與人相對平等的勞動股份制。這種制度以勞動付出的質量和數量而不是以資本投入的多少為分配的依據。他參考了聯合國人權宣言,歐洲人在開往美洲的“五月花”船上籤訂的《紅五月公約》,瑞典的社會主義福利制度等,起草了一份既有共產主義理想色彩,又有資本主義管理規則,又帶有行幫習氣的大雜燴式的《海南紀實雜誌社公約》,它的內容條例,是較有特點的。

()好看的txt電子書

由這個條例組織起來的集體,是一個新型的“公社”,是1825年歐文在三萬英畝美國土地上的“新協和”公社的變體,是20世紀末中國平民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次羅曼蒂克,是最後一次紅衛兵行動。儘管這二十多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公社,也是最缺乏自然基礎的公社:沒有血緣紐帶,地緣關係也不同源,而且,各人的秉性和志願能力各有千秋,他們並不一定認為這種試驗有多大的價值,只是被首創者的熱忱感動了。由於韓當時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行動力,他的意志不作多少折扣就成了公社的意志。公社的成員們在看到這份公約後興奮不已,非常慎重地在上面簽上了自己的姓名。

當時有意投資這家雜誌的不乏有人,但他們拒絕一切貨幣資本。韓少功認為,刊物屬於高技術產品,主要是勞動的投入,智力的投入,貨幣資本投入反會掩蓋利潤的真實來源。而且,擁有資本就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