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1 / 4)

情就是相當地鬱悶了。

但是在這裡不一樣,陳星已經是確定了這件瓷器就是哥窯,當然可是近距離的欣賞一下哥窯瓷器地魅力了。

而且可以摸摸這個小掛件,試驗一下自己的手感。在博物館裡面可是有玻璃罩的,你想摸都摸不上。

這個哥窯的瓷器可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擁有的寶貝。因為這個哥窯也不是一般的窯口。

陳星在一旁解釋說:“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大哥的窯口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

傳承到今天,便是當世奇珍了。這個有關哥窯窯名最早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這個記載也就是說明了現在的五大明窯其實在當時是六大名窯了。

柴窯也就是那匯總雨過天晴雲破除,諸般顏色作將來的高明瓷器。天知道柴窯為什麼後來被砍了下來了。

這件哥窯瓷器雖然是真的,但卻是碎片,無法體現出來哥窯瓷器的全部特徵。

首先,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金絲鐵線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

這一點這個碎片上還能夠看的出來的,但是紫口鐵足這樣的特徵當然就不可能在這個碎片上顯現的出來了。紫口鐵足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

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現在市場上流傳的所謂的紫口鐵足這樣的哥窯瓷器,可以說是十之**都是贗品。

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正好是相反的。

這一個特點在鑑定哥窯的瓷器的時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判斷地依據。

其次,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

單一的也不是沒有,但是極為少見。

哥窯瓷器地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的諸般顏色。

哥窯瓷器的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作假的人也是往往的利用了這一點的特性來製作贗品,因此在觀察者一點的時候應當是特別地注意。

很多人被忽悠也是因為這一點。無論是金絲鐵線,還是紫口鐵足,這些都是表面上的一些特徵,因此是非常的容易判斷的。但是這釉面上的這層光澤。那卻是不好判斷的,這個需要很多的經驗才成。

而哥窯的瓷器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

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因此有釘痕或者是有圓餅痕跡地,都有可能是真的哥窯,當然這個也是僅僅而已。

再次,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我家就有這樣一件哥窯地瓷器,要是有時間到北京的話,我可以讓你們看一看。

最後,就是哥窯最主要而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這是一個經典。陶瓷界的先輩孫瀛洲先生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地一條線索。”

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你們可以看到,這個掛件上也是有這樣的氣泡的。

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進過後人的仔細考證。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這就是現在被大多數的人接受地一個說法攢珠聚球了。當然了,球狀氣泡是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地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地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

在鑑定是時候一定要看一看這一點。攢珠聚球這個方法它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