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企業貿易形式,它最早出現於1979年。由張細創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村‘三來一補‘企業……龍眼張氏發具廠。‘三來一補‘企業主要的結構是:由外商提供裝置(包括由外商投資建廠房)、原材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中外雙方對各自不作價以提供條件組成一個新的‘三來一補‘企業;中外雙方不以‘三來一補‘企業名義核算,各自記賬,以工繳費結算,對‘三來一補‘企業各負連帶責任的。”
唐寧撓撓頭說道:“這個形式倒是挺有意思的。看來你對中國的研究要比我深啊,這可不是單單有個朋友就能知道的事情。”
東野沉思了一下,然後沉聲說道:“老闆跟您說句實話,從46年開始跟著您是我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否則當初我這個東大的畢業生估計早就在社團火拼的時候被人給砍死了。這些年承蒙您賞識。也算是我幸運,一直沒出什麼太大的差錯,不過說起來,我也有一點遺憾,那就是總想嘗試著自己做點什麼。
這些年我一直都跟著您,最佩服的就是您的眼光,尤其是當時白手起家在東京這個幾乎是一片廢墟上的地方創立了這麼大的產業,現在的中國給我的感覺就有點像當年的日本,可以說遍地都是機遇,遍地都是可能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也想去嘗試一下。”
在唐寧的眾多手下里,東野可以說是腦子最聰明、能力最強的一個人,雖然他曾經也有過獨立門戶的心思,但是唐寧並不以為杵,因為有本事的人有野心這很正常,尤其是自己昏迷的那段時間,這傢伙差點就要自立門戶了,不過話也說回來,他這些年也的確夠賣力氣,整個小倉的工廠幾乎就是靠著他一個人從一家小型工廠發展到現在的龐然大物。
而且這個傢伙的腦子的確好使,一眼就盯準了內地的龐大市場,而且從他剛才所說的模式看來,只要他不主動的犯太大的錯誤,那幾乎就沒有失敗的可能,唯一制約他的就是他的年紀,於是唐寧有些擔憂的說道:“東野,你現在也快六十了,還有衝勁和精力去重新創業麼?”
“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夢想吧,建一間完全屬於我的工廠,一切都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意願來做,無論賺錢也好、不賺錢也好,總算是完成一個心願了,而且我很自信,只要我不貪功冒進,應該就沒有失敗的可能,所以這也算是我留給自己後輩的一個出路吧,這次我打算帶著哲也一起過去,爭取將底子打紮實了,以後他再接手的時候也就省力氣了。”
“那好吧,如果在資金和渠道上有困難的話,儘管來找我,我也打算讓帕維爾去那裡磨練一下。”(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六章 東莞
東野口中所說的這個小城市並不是唐寧以為的中國特區深圳,而是東莞,在剛剛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唐寧忍不住就將心思歪到了東莞後期的一項引領全國的產業上面,當然了,這個時期的東莞是不可能有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而且事實上東莞也一直都是國內製造業集中的地方。
而東野所說的香港朋友其實也不是正宗的香港人,這個第一個在國內開辦“三來一補”產業的龍眼發具廠廠長張細本來就是東莞人,只不過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偷渡到香港進行發展,改革開放後他回到家鄉發現了這裡的商機,於是才開辦了這家發具廠,他也因此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假髮生產企業掌門人,人稱“假髮大王”。
唐寧選擇在東莞開辦的第一家工廠並不是他已經打入中國的可樂工廠,而是他的電飯煲工廠,雖然他早已不能像當初那樣獨佔電飯煲市場,但工廠的效益一直還是都非常不錯的,而且這次如果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的話,那他在市場上將更加有競爭力。
其實唐寧這個時候來到東莞正是時候,因為張細假髮廠的成功消除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顧慮,所以在唐寧與當地政府商討待遇和招工的時候並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礙。可如果唐寧是第一家來到東莞進行開荒的企業的話,那麼其實他是很難成功的。張細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是東莞本地人,雖然頂著一個港商的帽子,但是大家都認識他,張家五兄弟的人脈和認可度都是足夠的,所以招工的時候。大家就沒拿他當港商看,這要是換成唐寧可就不一樣了,不說別的,光他那副外國人的長相就會吃很大的虧,畢竟這不是九十年代外商在中國可以呼風喚雨、招搖撞騙的時候。
順利進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唐寧的心態比較好,這次回國創業對於他來說。賺錢反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想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