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結構
人格的差異是由於人們對待基本的驅力方式的不同引發的。
本我(id)可以看做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它非理性地運作著,它跟隨衝動運動並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考慮所渴望的行為是否現實可行、被社會所認可。本我被快樂原則所支配,無節制地尋找滿足感能隨時被實現而不考慮其後果,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superego)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經常和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覺上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則堅持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ego)是一個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衝突。自我代表一個人關於生理和社會現實的觀點,是他(她)關於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
自我是受到現實原則支配的,這種原則為快樂的需求提供現實的選擇。
當本我和超我產生矛盾後,自我會進行折衷來儘量滿足兩者需要。
壓抑(repression)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過程,以免因不被接受的和/或可能引起危險的衝動、願望或記憶而體驗到極度焦慮或罪惡感。壓抑是個體克服有威脅的衝動和願望的最基本的自我防禦方式。
自我防禦機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是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們的超我要求之間的日常衝突中用來保護自身的心理策略。
焦慮(anxiety)是被壓抑的衝突要出現在意識領域時所引發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
有一些形式的心理疾病就是起因於過度依賴防禦機制應對焦慮的結果。
主要自我防禦機制:置換、幻想、認同、分離、投射、合理化、反向形成、退行、壓抑、昇華、對現實的否認
2、對弗洛伊德理論的評價
* 精神分析概念模糊,不容易進行操作性定義,大多數理論很難被科學地評價。
* 弗洛伊德理論是好的歷史,卻是不好的科學。
* 它是一個發展理論,但它從不包括對兒童的觀察或研究。
* 它弱化了創傷性經驗的作用,將它們重新解釋為一種記憶中的幻想。
* 它有以男性為中心的偏見,沒有考慮女性是如何的不同。
* 系統地探索無意識的概念,一些結果支援了弗洛伊德的總的概念。
* 一些對應激的應付方式可以歸結為一般意義上的防禦機制的範疇。
3、後弗洛伊德理論
後弗洛伊德主義者有以下改變:
* 他們更強調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防禦、自我的發展、意識思考過程和個人控制。
* 他們認為社會變數(文化、家庭和同伴)對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 他們較少強調性衝動或利比多的重要性。
* 他們認為人格發展不僅限於兒童,而是持續一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有生命都會被尋求辦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透過補償獲得勝任感,更多情況是過度補償而追求優越。人格就是圍繞著這種基本的奮鬥來建構;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為基礎建立生活風格。人格衝突不是源於人們之間的競爭,而是起因於外部環境壓力與內部奮鬥的矛盾。
凱倫?霍妮假設男性妒忌懷孕、母性、乳房,並且吸吮在男孩和男人的無意識當中是一種動機力量。這種“子宮妒忌”使男人低估女人,並透過無意識中創造性工作的衝動加以過度補償。霍妮比弗洛伊德更強調文化因素,更強調目前的人格結構。
卡爾?榮格(Carl Jung)整個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實,即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體無意識可以解釋你對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話、藝術形式和象徵的直覺性理解。原型(archetype)是特定經驗或人物的原始的象徵性表達。對於每一種原型,人們都有一種本能性的傾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體驗它。
健康的、整合的人格為對立力量的平衡,這種在動態平衡中補償內部力量的人格觀點被稱為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
他提出兩種同樣強大的無意識本能;個體的創造需要與和諧一致的整體需要。
三、人本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