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度與不穩定度也是衡量尺度。還有整體與特定的尺度。
人們解釋他們生活中的事件的方式會變成他終身的習慣化的歸因方式。
塞利格曼(Seligman):解釋成功和失敗的方式能影響你的動機、心情甚至是你完成任務的能力。
悲觀的歸因方式的焦點是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內部產生的,認為造成這種失敗的不良環境和個人因素是穩定和整體性的。樂觀的歸因方式把失敗看作是外部因素的結果,以及是不穩定的或可變化的和特定的事件的結果。當觸及成功的問題時,這些解釋就會反過來。
3、 工作和組織心理學
組織心理學家(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s):研究人類關係的不同方面,如僱員之間的溝通,工人的社會化和對環境的適應,領導關係,對工作和/或組織的態度和責任,工作滿意程度,壓力與疲勞,工作時的總體生活質量。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工人被激勵去維持與其他相關人員之間的公平或公正的關係。工人關注他們的投入及其產出,然後與其他工人的投入與產出進行比較。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工人期待他們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績會產生理想的結果時,他們就會受到激勵。
期望理論強調三種成分:期望、有效性和效價。
* 期望指一種感覺上的可能性,即工人的努力會產生一定水平的好業績。
* 有效性指這樣一種感覺及好業績會導致某些好結果如回報。
* 效價指對特定結果在感覺上的吸引力。
五、 需要層次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超越需要
在到達下一等級之前每一等級的需要都必須滿足——這些需要按低階到高階的順序排列。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就支配著人們的動機;只有當它得到適當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測量職業興趣廣泛使用的測驗是斯特朗(Edward Strong)興趣調查量表。
第十三章 情緒、壓力和健康
一、情緒
情緒(emotion)界定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複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
1、基本情緒與文化
Silvan Tomkins是第一位強調這種即刻的、非習得性的情感(情緒)反應的重要角色的心理學家。
嬰兒看上去還具有與生俱來的解釋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
Paul Ekman是一位研究表情屬性的頂尖學者。所有的人們都在分享著一個重疊的“表情語言”。
這七種表情是可以在全世界被識別並做出來的,用以表達高興、驚奇、生氣、厭惡、害怕、悲傷和輕蔑的情緒。全世界的人們,不管文化差異、種族、性別或教育,都會以相同的方式表達基本情緒。同時,可以根據他人的面部表情來推斷他們正在體驗的情緒。這種普遍性的主張是針對七種基本情緒的。
中性文化理論,反映了腦(進化產物)和文化在情緒表達中的結合。大腦控制哪塊面部肌肉運動,當一種特定情緒被喚起時,做出特定情緒。然而,不同的文化把它們文化的侷限強加在普遍的生物學之上。
一些形式的情緒反應,特別是表情,對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的。文化建立起社會規範,規定人們應該有哪些特定的情緒反應,以及特定人群成員的哪些情緒表達是具有社會適應性的。
2、情緒理論
(1)情緒生理學
對於輕微的、不愉快刺激,交感系統更加活躍;而對於輕微的、愉快的刺激,副交感系統則更加活躍。
特定的情緒會引發不同的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
當你憤怒時,你會大喊大叫還是默默承受,內在的軀體體驗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