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繞著父母構成的軸旋轉。兩個離子除了共用價電子之外,還各自保留著自己的殼層電子,即保留了自身的基本特徵;離子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使得各自的內殼電子和共價電子都有運動的空間。因此,兩個離子的距離總保持在一個特定的平衡距離附近,遠了會產生相互吸引的力向內拉,近了會產生一個相互排斥的力,使得彼此遠離。
事實上,兩個離子就是在平衡位置附近透過不斷的振動來實現穩定和持續。這就和現代家庭中的夫妻關係一樣,雙方營造了共同的生活,一起分擔著家庭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也應彼此尊重,允許對方保留一個自己的自由空間,可以存放對過去情感的記憶,珍藏一份甜蜜的隱私,供心靈自由地呼吸。同時,雙方又是相互關愛、彼此相依的,如果結婚後夫妻雙方生活和經濟過分的獨立,就會破壞原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親密關係,拉大雙方的心理距離,使高漲的激情迅速冷卻。
所以,家庭成員之間既要有充滿愛意的牽掛,也應有各自獨立的生活軌跡。偶爾地靠近和遠離,只要是在彈性範圍內,都是生活的小插曲,不會影響婚姻關係。正像著名女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描述的那樣:“……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
在多子女家庭中,每個孩子在父母親心目中的位置會有所差別,因此,他們所處的軌道也就不完全相同,與父母間的距離也有大有小。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孩子在家庭中扮演著粘合劑、調節劑的角色,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婚姻更有張力,家庭更有生機,生活更有樂趣。
當父母親中的一方強於另一方時,孩子們的轉動平面會向強的一方靠近,當家庭處於極端傾斜的時,整個家庭分子結構變成了類原子結構,所有的成員圍繞著一個核心成員在不同的軌道上旋轉。
近幾十年來,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家庭結構的變化,父母親,甚至於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形成了四、二、一這樣一個新的原子核式家庭結構:孩子成為了原子核,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其他親人都成為了核外電子,共同圍繞著孩子旋轉。
然而,孩子的質量和電荷都很小,能量比較低,不足以維持這樣一種不平衡的核式結構。因此,長期處於這種不穩定狀態的原子核——孩子,會在長輩們(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過多的關愛與呵護下,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為別人著想。
許多父母親也一切為了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軌跡圈定在孩子的身上,無論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捨不得讓孩子在生活上受半點委屈。還有的父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事業,辭職陪讀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能考入一所理想的高等院校,提高孩子在進入社會就業時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有的家長也是想透過孩子去實現自己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實現的夙願。
尤其是一些當媽媽的,既不認真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智力水平,也不再繼續學習上進,不在乎自己的事業與發展,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甚至忽略了夫妻感情的呵護,很容易出現前面所討論過的感情危機問題,釀成一些家庭悲劇。在這種家庭結構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也缺乏感恩之心,甚至還會因為過多的關愛成為孩子的負擔,導致孩子的逆反。
一個大學時的密友打電話來哭訴說:活得好失敗!主要原因是她女兒不願再繼續在職業學校讀書,執意要獨自出門闖天下,沒有按照她的意願去按部就班地讀完中學考大學,然後再找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她委屈地問我:“她為什麼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點呢?她怎麼能這麼狠心地拋棄為她操勞的父母和照顧她生活的姥爺姥姥呢?為什麼要離開條件如此優越的家庭呢?她太辜負我對她的一片愛心了……”
是的,她真的很愛孩子,家裡的老人和他們夫妻二人都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作為公司的老總,她有時要在三天跑五個省!這樣的艱辛與勞頓哪裡是女兒能夠體會得到的,她能不為女兒任性的牴觸感到傷心和委屈嗎?也許,只有當她女兒自己當了媽媽以後才能真正懂得她此刻的心情。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這位母親也能夠審視一下自己在孩子幼年時是否以正確的方法教育、引導了孩子?是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和她保持了平等、正常的交流?等問題,可能她就會發現,導致當前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源不完全在孩子身上,作為父母的他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