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表傳》說孫堅心理素質很好,雖然升不了官,但沒有牢騷,平時工作勤懇認真,他先後當了三個縣的“副縣長”,“所在有稱,吏民親附”。看來他跟劉備一樣,都很會籠絡人,不少鄉里少年願意追隨他,人數多達數百人,孫堅力所能及地接濟他們,待他們像自己的子弟一般。
不要小看孫堅的這種行事風格,因為此時天下即將大亂,能籠絡住人正是亂世成大事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程普、黃蓋、韓當等早年追隨孫堅的人,對孫氏一直忠心耿耿,至死不變,看中的就是孫堅的為人。孫堅後來遭突然變故死了,他的兒子孫策之所以能很快東山再起,與程普等人堅定的支援分不開,後來孫策也遭突然變故而死,孫策的弟弟孫權也能迅速掌握局面,最終開創孫氏大業,靠的也是這些方面。說孫權一般說他繼承了“父兄遺業”,說明他繼承的不僅是孫策的政治遺產,更有孫堅時代打下的堅定基礎。
。。
英勇善戰所向無前,受到朝廷重用
中平元年(184年)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黃巾大起義,這給孫堅帶來了機遇。當時朱儁被任命為中郎將,負責*潁川郡的黃巾軍,朱儁聽說孫堅有勇有謀,是把好手,就上表朝廷任命他為佐軍司馬,相當於副團長,這個職務跟民團不同,是朝廷的正規軍。孫堅前往軍前效力,鄉里少年很多人願意追隨,孫堅一路上又招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到朱儁那裡報到時手下已經有了一千多人,其中就有程普、黃蓋、韓當等人,這是“孫家軍”的基本班底,朱儁當然很高興,不需要朝廷破費,孫堅自己把隊伍就拉起來了。孫堅在朱儁指揮下“併力奮擊,所向無前”。
孫堅打仗很拼命,據《吳書》記載,一次孫堅乘勝深入,但是友軍沒有及時跟上,在西華這個地方打了敗仗,孫堅負傷後墜馬,倒在草叢中昏迷過去。大家四處找他卻找不到,眼看沒有希望了,結果奇蹟發生,孫堅所騎的戰馬跑到營中,一邊用蹄子刨著地一邊嘶鳴,大家很驚訝,跟著這匹馬找到了孫堅。孫堅回到營裡只養了十幾天,傷勢剛剛好些就又出去作戰了。在攻打宛城時,孫堅“身當一面”,第一個登上城頭,這在戰場上有個名詞叫“先登”,是大功一件。朱儁為孫堅請功,提升他為別部司馬,相當於獨立團團長。
黃巾起義被剿滅後,孫堅沒有像曹操、劉備等很多人那樣脫去戎裝到地方上任職,而是轉戰到了西部戰場,加入朝廷的中央軍與韓遂、馬騰等人作戰。孫堅在車騎將軍張溫屬下“參軍事”,即當軍事參謀,在他前後陶謙也在張溫手下幹過這項工作,後來因為跟張溫弄不到一塊找門路到徐州擔任刺史去了。也就是在此期間,孫堅勸張溫殺了不聽召喚的董卓,但張溫沒敢動手。韓遂、馬騰被打敗後,孫堅因為有軍功被拜為議郎,在此前後曹操也當過四年左右的議郎,不知道他們是否有過同事的經歷。孫堅當議郎時間很短,因為很快他就有了更適合的崗位,長沙郡人區星起兵造反,自稱將軍,聚眾一萬多人圍城攻地,朝廷覺得孫堅很能打,就任命他為長沙郡太守。
孫堅到任後,僅用了半個來月就把區星等擊敗了。以後周朝、郭石等人在同屬荊州刺史部的零陵郡、桂陽郡起兵,孫堅“越境尋討”,使長江以南的這三個郡“肅然”。朝廷根據孫堅前後所立戰功,封他為烏程侯。這是一個很高的爵位,因為它是一個縣侯,漢代侯爵分為亭侯、鄉侯、縣侯三等,而侯爵又是劉姓之外的人臣所能達到的最高爵位,所以被封為縣侯是臣子最大的奢望。孫堅與曹操同歲,小袁紹十歲,孫堅被封為縣侯時才三十多歲,袁紹、曹操、袁術這些人都比不上他,從這個方面看他的資歷相當老。
連殺長官同僚,只得委身袁術
靈帝駕崩後發生了董卓之亂,又給孫堅提供了一次機遇。這時候,各州郡紛紛舉義兵*董卓,孫堅一看機會來了,立刻率兵北上,孫堅的頂頭上司是荊州刺史王叡,孫堅對他很有意見,據《吳錄》說,王叡當初指揮孫堅等人討伐零陵、桂陽等地的變民,王叡因為孫堅是武官,言辭之中頗有懈怠,引起孫堅的不滿。這時,王叡屬下武陵郡太守曹寅也對王叡有意見,曹寅便與孫堅聯手,借朝廷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名義,把王叡逼得自殺。之後,孫堅率部繼續北上,到達荊州刺史部最北邊的南陽郡,這時候他手下已經聚集了數萬人。
南陽郡的太守張諮也是一個名士,是十一路關東聯軍之一。《漢末英雄記》也有一條是記載張諮的,但很簡單,說他字子儀,是潁川郡人,“亦知名”。據《三國志》記載,孫堅到了南陽郡,就給張諮發了一個公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