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形式很好地解決了科普。
最終結果是詹媛獲勝,她率先控制病毒入侵了細胞內部,經過驗證,回答正確。
點評之後,進入第二組pk。
這一組的選手更專業,一個是中京化工大學的化學系在讀研究生喬夏天,另一個是已經參加工作,泉城第二高學的生物老師宋無缺。
兩位專業人士的加入,學歷高,而且精專,讓大家特別關心題目。
果然,這一題,比《最強大腦》曾經最難的“球型泰森多邊形”還要難。
“這一題考察你們的微觀能力,你們會看到一個培養皿a,裡面是培養液,以及2萬個細胞,這些細胞的分裂程度不一樣,種類不一樣,形狀不一樣,位置也不一樣。”
“嘉賓會選擇定位其中一個細胞,做出標記,你們有一分鐘的時間觀察這個細胞,記住它的形狀和位置,然後嘉賓會旋轉培養皿a,取消標記,你們要先找到培養皿a的標記細胞,再在培養皿b裡面找到完全相同的細胞。”
題目一宣佈完畢,全場上百人,嘉賓,隊長,主持人,包括楊順,全都搖起頭來。
太變呔了!
絕對是《最強大腦》史上最變呔的考題,沒有之一。
泰森多邊形是一個聽起來很陌生,但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演算法,它廣泛用於網格佈局,無線基站的建立,也就是每個人離不開的手機訊號。
這個數學模型在《最強大腦》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中外pk總決賽時用到,題目是平面的,在1萬個泰森多邊形找到標記的那個,兩個選手筋疲力盡,精力憔悴,差點崩潰。
第二次是幾年後,換成了偽3d球型,在5000+5000的兩個球體上找到標記的一個,這一期的嘉賓是歌手王利宏,親眼見證了3分鐘內找到正確答案的“非正常人”,歎為觀止。
第三次,就是現在,升級版,真正的3d模型,難度比前兩次要大很多。
看到臺上兩個青春洋溢,意氣風發,躍躍欲試的年輕人,楊順突然明白了節目組的用意。
為什麼要找培養皿裡的微觀細胞?
透過現象看本質,泰森多邊形只是出題手段,不是考察目的,這一題重點考的不是微觀辨認能力,而是考察選手的耐心,和細心。
楊順知道自己可以乾點什麼了。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我當年發現貓酮的經歷。”
楊順主動說出這句話,迅速吸引了全場人的注意力。
貓酮?
這可是機密,外界好多人都只聽聞這個名字,卻打聽不到任何細節,發現者親身說法,肯定有看點。
“本草綱目裡面提到過,貓薄荷草對人類有鎮痛的作用,但具體是什麼物質起到鎮痛作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沒找到,因為貓酮的含量特別少。”
楊順介紹道:“我們當時獲得了大量的貓薄荷提取液,準備在裡面尋找秘密,整整用了18個月的時間,我們消耗的貓薄荷提取液至少有2。5噸,最終提取到了0。5ml的貓酮,它在純天然植物裡的含量,大約是萬分之一還不到。”
哇……
全場驚歎起來,含量竟然這麼少?
但這就好理解了,如果含量多,科學家肯定早就提取到了,哪裡輪得上楊順?
其實沒人知道,楊順正在熬香濃可口的雞湯。
一般的貓薄荷確實是含量這麼低,但他催生的貓薄荷,提取液裡面貓酮的含量提高了上百倍,找起來容易多了。
“居里夫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她是從瀝青原礦裡面提取到了鐳鹽化合物,在最富含鐳的原礦裡,一噸原礦含的鐳還不到1克,含量是相當少的。”
楊順繼續說道:“現如今,科學界要想發現一種全新物質,真的很難,一個是要耐得住寂寞,二是要有恆心,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就像這道題目一樣。”
蔣老師道:“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如果兩位選手能從2萬個干擾物中找到正確的細胞,就具備了去你實驗室裡做研究的水平?”
楊順微笑道:“我可以給他們一次面試或實習的機會,但我的考核肯定會很難哦。”
全場鼓掌,兩個選手更是心情激動,看著楊順,握緊拳頭,暗自鼓勵自己加油,真要是被楊順選中,加入他的抗癌實驗室,絕對是前途無量的一件事!
等選手就位,楊順走到舞臺上,準備標記。
楊順控制搖桿,像開潛水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