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扮演許多角色。”
後來,社會學家們在分析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社會舞臺與戲劇舞臺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於是把戲劇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會
心理學和社會學中來,產生了“社會角色”概念。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它是對特定地位的個體行為的期待,是社會群體得以形成的基礎。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清,就會導致角色失調,必然對他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並不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能清楚並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的。人們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矛盾、障礙、甚至遭遇失敗,這就是角色失調。心理學上將角色失調,分為角色衝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斷以及角色失敗。
很多20幾歲的年輕人,由於缺乏對社會的認知,缺乏對自身角色的認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角色的內涵,不能順利地進行角色轉換。年輕人對社會角色認識得越清晰,越全面,才能越快速、越順利地實現角色的轉換。只有我們的角色越符合社會的期望,才能越好地立足於這個社會。
在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中,年輕人應該意識到,是時候將自己的學生角色轉變成職業人的角色了。過去以學習為主,現在以工作為主。比如,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追求自我實現、追求個人價值,但由於對社會認識不清,心高氣傲,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對單位安排的工作挑三揀四,小的事情看不上眼,不願做,總想一鳴驚人,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過高,做事常常放不下身段,或是思想和行為幼稚,阻礙了自己很好地進入新的角色。於華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畢業後,於華到一家生產五金器材的工廠工作。帶他的師傅經驗豐富,專業技能過硬,多次被評為廠裡的先進模範工人,但於華總覺得師傅沒什麼了不起的——小學畢業文化,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只不過十幾歲就當工人,經驗豐富罷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年輕人最佳化形象先掌握7個概念(12)
有一天,於華除錯了幾臺機器,便到了下班的時間。後來另一個車間有個機器需要除錯一下,工人找到了他,他拒絕了,理由是他的工作已經完成了,說完他就快速地溜回了宿舍。後來,工人只好找他的師傅去除錯機器。
第二天,師傅說到此事,本想教育他做事要主動,擺脫掉學校那種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他卻對師傅說:“你為什麼不讓其他人去除錯啊,你都一把年紀了。”師傅立刻變了臉色,嚴厲地對他說:“如果自己都不幹,還有什麼資格讓別人來幹?你要是一直抱這種態度工作,就等著捲鋪蓋回家吧!”
自己一直是受到學校和家長寵愛的優秀生,怎麼容得了師傅這樣地數落,於是,於華跟師傅吵了起來,最後居然還撂挑子,不幹了。
既然我們生於這個社會大舞臺上,我們每個人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時候,就應遵守這個舞臺的規則,我們只有按規則辦事,才能使我們的社會更有序,使我們自己生活得更自在。因此,20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儘快地將自己融入社會,改掉任性、自我為中心、被動學習、意氣用事等一些不適應社會的“學生習氣”。
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首先需要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反差。理想與現實是不一樣的。社會與學校相比,生活環境、工作條件、人際關係都有著很大的變化,難免使那些心存幻想、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心理上產生反差和強烈的衝突。很多年輕人雄赳赳、氣昂昂地,打算指點江山,激昂文字,沒想到能力有限,不受重用,甚至遭到排斥和淘汰,頓時對社會和未來失去信心。若早有心理準備,就不會那麼浮躁。年輕人在增強角色意識的同時,還要培養三方面的能力。
1。 培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在校園生活中,我們在經濟上一直靠父母資助,生活上有學校管
理,學業上有老師指教,而工作後,往往要自己處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務,一切靠自理。那些“啃老族”們就是遇到了社會角色障礙,到了自立的年齡卻一直“立”不起來,稍微遇到困難就希望父母和家人為自己解決,依賴父母。這不僅不利於自身的成長,更是影響到一生 的成敗。
2。 培養自己的忍耐能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難的能力。社會要求我們具有忍耐能力,在關鍵的時刻,能屈能伸。20幾歲的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能伸不能屈,只希望社會適應自己,而不懂得自己主動去適應社會,遇事不順時,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