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呀?”賢傑幾乎痛斷肝腸……
汴州城郊,一座荒坡下,築起一座高大的墳塋,那氣派和皇家的公主或者嬪妃相當。墓前的石碑行大字“愛妻烏雲之墓”。賢傑跪在墓前,淚眼婆娑……
“愛妻”字首,是他參透了烏雲留給他的那封絕筆信以及烏雲平素對他的點點滴滴作出的結論。他深恨自己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明白烏雲的心意?如果能夠早一點明白,他一定不會讓烏雲上前線,也就不會生這場悲劇!他一遍又一遍地反省自己,究竟是怎麼就忽略了烏雲的感情?是了,一定從烏雲投奔他那時就開始的,烏雲如果不是對他有意,又怎會義無反顧拋棄富貴榮華上馬嘴山?
還有她一次次的暗示,自己竟然都視而不見,空負了她的一腔情意,唉……賢傑捶著腦袋,在心裡直罵自己混帳!
“陛下!”狄公捧著一卷奏摺來到了他的面前,想請他批賢傑已經有十天沒有上朝了,這十天來,他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沒有辦過一次公。
賢傑擺擺手,看也不看。
狄公道:“陛下,人死不能復生,還請節哀順變,三路西征大軍諸事都還等著陛下料理啊!陛下不要因私廢公才是。”
賢傑嘆息道:“烏雲死了,朕實在無心料理朝政,唉,烏雲死得太可憐了,朕真是混帳,朕對不住她啊……”
“陛下,你再不料理朝政,只恐大逆江山危矣!”
賢傑無奈,只得從狄公手中接過了那些奏摺,也無心一份一份觀看,對狄公道:“臣相就撿幾份重要之事說之可也。”
狄公道:“當前的戰局是這樣,我北路軍連克鄭州、滎陽、鞏義,已經進抵洛陽城下。洛陽城守將為節度使王自重,此人是王橫行的叔父,善用兵,乃將才也,又有王橫行、吳巧相佐,我軍實難克之;中路軍目前攻佔了白虎關、許昌、汝州,然在進攻汝陽時卻失了利。汝陽雖然只是一座縣城,但城牆堅固高厚、易守難攻,敵將宇文虎本是我軍敗將,但此人新近請到一員厲害的戰將助陣,此將姓宇文名成龍,據說乃是當年隋朝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的兒子,使一條四百斤重的鎦金鐺,有萬夫不當之勇,連敗我方大將,還打傷我中路軍主將井龍安,中路軍目前已退守汝州,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南路軍前鋒高應龍率二萬人馬先行作戰,一路攻克漯河、舞陽、泗水關,在攻打南陽時遭遇唐朝名將李林,結果不敵,被迫退守泗水關。直到張忠元帥率主力軍趕到,同李林打了數場惡仗,才將李林驅回到南陽城中,目下激戰正酣,一時難以克下。”
賢傑點頭道:“南路軍路程遠,主要起到牽制和分散唐軍勤王兵力的作用,至於攻取長安,主要還是靠中北兩路軍,尤其是北路軍的進展最為重要,北路進展若順,則可直搗長安!”
“北路軍和中路軍都缺少能和敵軍大將匹敵的將領,雖說大將與大將的較量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但對士氣的影響卻是至關重要的!微臣建議,陛下應往這兩路再派兩員得力大將前往才是。”
賢傑思索了一下道:“中路軍所遇到的這個宇文成龍不知道是真如奏報上所說,還是徒有其名?如果真有如此一員勇將,我軍還真派不出將來與他匹敵;至於北路,朕還是御駕親征的好,俗話說‘解鈴還需繫鈴人’,朕與吳巧之間,也該作一個了斷……”賢傑的語氣不勝傷感。他還真的不知道該去怎樣面對吳巧……
吳巧的父兄全部死在自己手裡,而自己最喜歡的義妹烏雲又死在吳巧手裡!這天意也實在弄人,按理,他和吳巧之間已經成為世仇,根本就已經不可調和!可不知為什麼,他卻總怕去面對她……
他對她絲毫也恨不起來,只有無盡的愧疚和不安……他有時候真的懷疑,這場和大唐的戰爭是不是錯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他和吳巧會面對今天這種尷尬的局面嗎?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第二十四章 神勇少年】………
賢傑長嘆一聲,收回思緒,又回到現實問題上來,即北路和中路究竟該派何人去助戰。:整理他心中其實有兩個人選,只是這兩個人年紀尚幼,現在也不在身邊……
正在計議,忽聽附近傳來爭吵之聲。賢傑提高了聲音道:“何事喧譁?”一名士卒來報道:“啟奏陛下,有兩個孩童說是要見陛下,小的們怕他們滋擾陛下安寧,故此爭執起來。”
賢傑心念一動:“莫非是他二人來了?”忙令帶過來。
一會兒,兵丁帶過來了兩個孩童——其實是兩個少年,一男一女,大的十六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