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2 / 4)

小說:大宋極品國師 作者:標點

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同時大力平定外患,穩固邊疆,史有‘貞觀之治’,更是為之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反觀我大宋歷代,官家與士大夫共天下,可百餘年來,何時曾有過盛世之舉?北方現有契丹,後有女真,無一不將我泱泱大宋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得不歲貢稱臣換的和平。

而你們,也就是你口中那些與官家共天下計程車大夫,除了相互傾軋,大力排除異己,推行自己的國策,可曾真心替天下黎民著想過!

神宗在位期間,支援王文公(即王安石)主持變法。文公變法之心,出自“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良苦用心,進行變法,可最終結果呢?

我承認文公當年變法中的確有所欠缺,而且在用人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弊病,導致變法的結果與其所想南轅北轍,不但沒有為百姓帶去改善,反而使得不少百姓被迫像官府借貸,淪為佃農。

文公是你口中計程車大夫吧,當年反對他反對的最激烈的那些人也都是你們士大夫吧?

韓琦(曾任宰相)、富弼(知延州,抵禦西夏,守護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馬光(偉大的史學家,個人品行無可挑剔者),文彥博(樞密使、一代諍臣),範純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傳),還有蘇軾蘇轍兩兄弟,他們都是當時的名臣幹臣,都有一顆為國之心,不論才幹學識還是人品功績,都是後人效仿之楷模,可他們做了什麼?

面對變法產生的惡果,他們沒有與文公坦誠不公的促膝長談,從中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而是一棒子打死,全盤否定了文公變法所為。

而文公同樣沒有與他們長談的心思,黨同伐異,並且不惜矯枉過正地推行他所以為的新法,以至於用人不察,讓那些投機者,也屬於你們這些士大夫轉了空子。

史直翁,本國師問你,神宗年間,賢臣名相輩出,為何國家依舊疲弱,最終卻靠文公失敗的變法,發現的名將王韶王子純大敗西夏,收復故土?

說到底,除了因為牽扯到其中的利益外,就一句話,文人相輕!

有句話不知你是否聽過,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本國師也不怕告訴你一句話,官家與士大夫公天下,一輩子也休想讓國家富強!

說的得罪一些,將來若是外族南侵,大宋兵臨滅亡之際,官家難逃一死,可你們這些爭著吵著與官家公天下計程車大夫,除了極少的一部分能夠忠貞不二,與大宋與官家共存亡外,絕大部分都會搖身一變,曾為對方的臣子,你說,你們士大夫憑什麼跟官家共天下!”

(ps:這番話僅代表歷史專業畢業的,魂穿之後的秦天德一人觀點,與本書作者木易言無關,不滿者勿噴。)

秦天德的這一席話,可謂擲地有聲,不說他說的正確與否,就只說他對王安石變法過程中的的問題以及當時的情形做出的分析,就讓史浩和胡銓驚愕。

這真的是目不識丁胸無點墨的草包麼?是誰說秦天德從未讀過詩書的?

驚愕之餘,史浩瞥了眼胡銓,發覺胡銓居然還處於驚愕中難以自拔,指的說道:“國師大人這般說法,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吧?”

他想反駁,可不知為什麼他心中沒有底氣,或許在他心中也屬於那種支援皇權集中的人吧,他的反駁似乎更像是一種習慣性的條件反射。

秦天德的最後一句話,徹底擊潰了史浩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史大人,你想想,去年本國師辭官的那三個月中,趙相那夥所謂的保皇黨,是否有變得分裂趨勢?

若非本國師在朝中的強勢,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本國師身上,令得朝中大臣不得不抱團取暖,你以為朝堂上能有如今的局面麼!”

“所以你就想為官家將來能夠集中皇權而掃清一切障礙,並且你不惜以身犯險,甘願充當官家的磨刀石,讓官家踩著你的鮮血,成為將來帶領我大宋崛起的雄主!”這時候,一直若有所思的胡銓突然開口,石破驚天的說道。

第五二六章 秦天德最好的下場?

“若非本國師在朝中的強勢,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本國師身上,令得朝中大臣不得不抱團取暖,你以為朝堂上能有如今的局面麼!”

史浩不得不承認秦天德的這番話很有道理。正是因為有秦天德這麼一個最大的威脅存在,才使得不少大臣拋棄前嫌團結一致共同對抗。

若是沒有了秦天德,皇帝趙昚又不能強勢,朝中恐怕又要亂成一團,一旦有什麼國策推出,牽扯到各方利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