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你一直苦讀詩書,學識有所長進,你有何事速速道來!”
虧得老子琢磨了幾個晚上才想到這種長臉的方式,你居然不願聽。秦天德腹誹了一句,正色說道:“官家,微臣是想將官家所託辦的盡善盡美,但又擔心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史浩,所以希望官家能夠准許,微臣派遣人手至兩位皇子身邊,這樣一來,微臣再要試探兩位皇子時,就不用擔心有人從中作梗了。”
趙構思忖了片刻,回覆道:“朕準了,為眘兒和琢兒各選一個皇子侍讀。不過琢兒那邊你就不用派遣人手了,秦愛卿日前也曾跟朕提過,琢兒身邊的人就由他決定好了。”
“微臣遵命!”秦天德其實要的就是將自己的人安插在趙眘身邊,也明白秦檜鐵了心拉攏趙琢的意圖,更是聽出了趙構話中再次的挑唆自己與秦檜之間的關係,不過他不在乎,他的目的達到了。
“你準備派何人到眘兒身邊擔任侍讀?”
“啟稟官家,微臣舉薦。。。。。。”
第二八六章 淮陰黨問世
“微臣舉薦已故左宣教郎、太學博士周利建之子周子充擔任普安王殿下的侍讀,希望官家准許。”
“利建之子?”周子充這個名字趙構沒怎麼聽過,不過對於周利建卻是再清楚不過了。
想當年他在應天倉促登基,輾轉維揚期間,周利建就一直陪在他身邊侍奉,結果卒於揚州,時年三十有八。在他心中,周利建倒是一個對他極為忠臣之人,如今秦天德舉薦的居然是周利建之子,這讓他有些吃驚。
“周子充如今年歲多少,身在何處,任何官職?”
“回稟官家,周子充如今不到二十,身子淮陰,歷任淮陰主簿,現任淮陰縣丞一職,任職期間恪盡職守,頗得百姓好評。”秦天德有把握趙構會答應,因此回答的較為詳盡。
趙構眼睛一亮,顯然是想到了什麼:“可是你知縣淮陰時的屬下官員周必大?”
“正是。”對於趙構一口叫出了周子充的姓名,秦天德心中雖然有所疑問,不過考慮到自己已經兩次將人犯發配淮陰,趙構對淮陰有過了解也屬正常,因此並沒有往深處去想。
趙構並沒有立刻應允,而是說道:“你即刻命他回京,朕要親自考核過後,才能決定是否准許他為眘兒的侍讀。”
“微臣遵旨。”秦天德自信趙構一定會同意,之所以說要考校,也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因此並不在意。
此刻秦天德還想象不到周必大在他的舉薦下,成為了趙眘少年時的皇子侍讀,會給後世帶來何種影響,但後世的史學家卻出奇的一致認同,對大宋影響甚遠甚至使得大宋國祚又延續了數百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天德一手操辦出來的淮陰一黨。
而周必大經秦天德舉薦,成為大宋中興之後最有作為帝王幼年時皇子侍讀這件事,則被視為淮陰黨正式走出淮陰,走上歷史舞臺的開端,標誌著大宋從此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淮陰黨這種稱呼,在秦天德升任國師之後就開始流傳開來,起初只有那些被秦天德以各種手段弄到淮陰的官員被稱為淮陰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先一批的淮陰黨人逐步登上歷史高位,推舉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忠貞之士,使得淮陰黨的勢力再度得到了膨脹,以至於在宋孝宗中後期時,就已經在極大程度上把控了朝政。
耐人尋味的是,雖然這在後世影響甚廣的淮陰黨被公認為是秦天德一手醞釀出來的,不過後世同樣一致認為,秦天德不是淮陰黨人,更不是淮陰黨的魁首。
關於誰才是淮陰黨的第一任魁首,這個話題後世爭論了很久,最終才勉強達成了一致,那就是最早的淮陰黨根本沒有魁首,有的只是以淮陰三傑——周必大、陸游、嶽雷——為代表的,包括胡銓、陳規在內的一大批忠於宋庭的名臣勇將,這些人在秦天德的各種手段下匯聚在了淮陰,從而為了中興大宋共同奮鬥,也成為了淮陰黨的起源。
除此之外,後世的史學家們還一直認同,雖然秦天德不是淮陰黨魁首,但卻對淮陰黨的有著極大的影響,使得淮陰黨內雖然多時當時清流名士,但卻不同於以往的清流一黨。
這些淮陰黨人,不似以前的清流一黨,行事講究聲望面子,他們最關注的只有兩個有利於,一是行事是否有利於大宋國運,一是行事是否有利於百姓安康,像極了秦天德的脾性。
又過了數百年,有個別對淮陰黨極感興趣的史學家,在經過常年的研究後,提出一個結論,聲稱在秦天德執掌朝權的時候,淮陰黨只是一個空頭稱謂,內部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