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運輸期間會發出刺耳聲響。
這也讓朱由校在想,什麼時候大明能涉足那片土地,將橡膠樹給引種到南洋諸國,這樣有些領域的發展,或許就可以提前蓄勢了。
不過這應該要等很久了吧。
畢竟大明的官方勢力,到現在還僅限於東番一帶,即便是涉足了,那也是朱由校的干預下,派遣內廷有司去的,至於中樞層面,那估計還要再等很久了。
“陛下,這些在京郊興建起的民坊,難道不挑選合適地址營建城牆嗎?”
在朱由校思緒萬千之際,朱聿鍵想起一件事,沒有理會朱術桂他們的笑,看向朱由校說道。
“這兩年多下來,我京城諸郊可興建起不少民坊,用以安置在各處的脫產群體,這要是不營建城牆的話,只怕……”
“只怕什麼?”
朱由校收斂心神,看向朱聿鍵道:“是怕異族殺進京畿呢?還是怕京郊民坊難以管理呢?”
“都有吧。”
朱聿鍵回道。
“內帑沒有銀子,國庫也沒銀子。”
朱由校道:“眼下只能先這樣維繫著。”
朱聿鍵一時語塞。
其實朱聿鍵並不知道,開始在京郊各處興建起的民坊區,朱由校就從沒有打算要給它們圈進城牆內。
隨著集約型手工製造業的發展,城牆會成為阻礙發展的存在,更何況等到熱武器全面成熟,城牆用於禦敵的作用只會被持續削弱。
既然是這樣的情況,那為什麼要勞民傷財的建城牆?
何況朱聿鍵提到的這一情況,也僅限於京城罷了,是小機率情況,畢竟論及虹吸效應,有哪座城能比得了京城?又有哪座城能養活數不清的脫產群體?
除了京城,別的都不好使!
也恰恰是這樣吧,朱由校早已讓少府有司,就京郊的規劃與開發,要著眼於均衡這一基礎進行。
今後的大明國都,勢必會伴隨著集約型手工製造業的發展,而逐步有別於先前的建築模式。
不過這一週期會很長,是以十年來計的,既然是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慢慢的引導就是了,大明從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改變,大明需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悄然改變,讓守舊的群體慢慢習以為常,這樣有些情況,遠比大刀闊斧的進行要好太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