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驚。
她與傳言一樣美麗。
舉子們被震住卻不是因為這美麗,而是她深邃莫測的眼眸,沒來由地收起輕視之心,提高了戒備,還有些不安,就像山中野獸遇見危險,本能警覺。
流年和綠風站在高臺上,在梁心銘身邊伺候筆墨,老僕站在高臺下,座中還有龍隱衛偽裝的學子。
梁心銘神情淡然地看著這些年紀不一的古代文人,開門見山道:“諸位很好奇本官是如何得知原白虎王族鄭家在大巴山的?很簡單,起因是京郊軍火研製基地送來的最新式火槍與火炮,上面都刻著一枚小小的葫蘆。”
眾人都一臉懵,葫蘆?
梁心銘繼續道:“本官見了好奇,追問為何刻這標記。趙世子告訴本官,這是一位姓鄭的工匠建議的。鄭工匠原在大巴山軍火研製基地研製火器,後被朝廷抽調來京郊軍火基地。為了區分這裡建造的軍火與大巴山基地建造的軍火,他便加了這樣一枚標記,也有比較的意思。”
眾人繼續一臉懵,然後呢?
梁心銘掃視下方,忽然目光定在簡繁臉上,簡繁很顯然已經想到了緣故,眼中透著瞭然。
梁心銘便指他道:“請這位學生來說說。”
簡繁沒料到被她關注,只得站起來,恭敬回道:“第一任白虎王,小名鄭葫蘆。大人是否因此懷疑?”
梁心銘讚賞地點頭道:“不錯。很簡單對不對?若是諸位見了,也會像本官一樣懷疑的。”
有時候,譏諷一個人並不需要惡言惡語,當時座中至少有半數以上的人臉漲紅了;還有小半毫無自知之明,覺得梁心銘沒說錯,自己若見了定會懷疑。
簡繁想著自己既然站起來了,先不忙著坐下,不妨問清楚了再坐,這機會可難得呢。他便道:“學生若見了葫蘆也會疑惑,卻不會立即想到第一代白虎王身上。請問大人,是如何弄清這件事,並制定奇襲計劃的?”
********
又趕晚了,抱歉!看到有親說章節越來越短,汗死。一般情況下每章是兩千字,因為原野有時有事將兩章合一發了;或者為了保持情節的完整性,一章趕到兩千多字,就是作者總瑟的小肥章,情節不緊張的時候才恢復正常,沒有偷工減料呀。這算不算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778章 白虎復出
梁心銘回道:“謀反案雖已查明,但林氏反賊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時興風作浪。本官便向皇上請旨,要見一見這位鄭姓工匠,盤問他荊州大巴山軍火研製基地的人事,尋求剿滅林氏反賊的途經,並防患於未然。”
說到這,她停下。
簡繁忙問:“那工匠告訴大人他乃鄭氏後人?”
梁心銘搖頭道:“沒有。他道,在火器上鑄葫蘆圖案,是他祖父的意思,他也不清楚其中緣故。”
簡繁怔住。
其他人也都像簡繁一樣想,以為定是那工匠告訴梁心銘自己是鄭氏後人,誰料並不是。
簡繁不由問:“那大人是如何得知的?”
梁心銘道:“本官問他家族情況,並告訴他這是他立功的機會。他才道,他祖父在他離開大巴山時叮囑他,若他在京城這邊研製出新式火器,要想辦法鑄標識。他以為這是祖父的小私心,想在火器上打下鄭家的標記,因為他們鄭家為軍火研究做了許多貢獻,卻從不被提拔重用,頂多賞些金銀,在大巴山裡毫無用處。”
梁心銘仔細詢問得知:鄭家是在炎威年間、軍火研製基地初成立時就舉族遷入大巴山。當時,其先人在軍火方面的成就並不突出,從他祖父那代起才有起色。
大巴山軍火研製基地還有一個工匠家族姓李,其先人叫李墩,為軍火研製做出過莫大貢獻。
李家雖是工匠出身,卻和林家世代聯姻,不論是白虎王這支,還是靖國公這支,都娶過李家的女兒;鄭家就沒這個榮幸,一直被林家壓制,總不得重用,而且其族人不準習武,不準投軍,只能做苦力和工匠。
鄭工匠走後,梁心銘細細思索。
她反覆查閱炎威年間的歷史,以及大巴山軍火研製基地的創立情況,一個大膽的猜測浮上心頭:鄭家是第一任白虎王族的後人,在大巴山內服苦役。
待王亨落衙,她將自己的猜測告訴王亨,讓王亨進宮去問靖康帝,可知道這段隱秘。
靖康帝聽了吃驚,因為他毫不知情。
難道是先帝沒來得及告訴他?
他去翻閱皇家秘檔,也無記載。
王